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引领学生探索个性化解读的途径_文学常识

引领学生探索个性化解读的途径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5600字

引领学生探索个性化解读的途径_文学常识

  范维胜
  
  提倡作品的个性化的解读,是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因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之上的,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同,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阶段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感受也会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读《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因此,提倡个性化解读,是新课标观照下的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途径很多,除了教材上给我们提供的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以外,还可以多式转换文体、多维探究主题、多种观点交锋、多层生发启示等,不论是哪种途径,应该坚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的原则。
  
  1:多式转换文体。
  
  多式转换文体是有效的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途径之一,这是被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尝试和使用过的有效方法。著名的特级教师宁鸿彬、余映潮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换体模式的训练,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思维力度,即将课文体裁进行转换,也可将表达的角度进行转换,研究它变化的情况,感受课文。
  
  曾经读过这么一则故事:慈禧太后酷爱书法,让太监买了把扇子,叫当时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题字。这位书法家受宠若惊,随即在扇面上题写上了杜牧的《清明》绝句,谁知不小心将第二句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行”漏掉了。慈禧看后,勃然大怒,说这位书法家糊弄她,嘲讽她不懂诗。这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说:“老佛爷息怒,奴才题写的是根据杜牧《清明》绝句改编的小令。且听解释。”这一解释如下: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慈禧释怀大笑。文体转换救了这位粗心的书法家的性命。这就是个性化解读。
  
  有位初中的老师,解读这首诗时,说这首诗不简洁,让学生将它转换成五言绝句,有学生这样改: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遥杏花村。
  
  这位老师的动机是好的,他想拓宽学生的思维,但我认为少了“牧童”这一意象,总觉得少了一份灵气。
  
  后来听课,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让学生将它改写成短剧,可谓妙趣横生。
  
  【时间】清明时节
  
  【环境】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情态】欲断魂
  
  【牧童出场】【行人对白】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物】牧童
  
  【动作】遥指
  
  【大远景】杏花村
  
  获得语文报杯中青年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马鞍山二中特级教师盛庆丰在参赛课上将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的散文语言形式,让学生转换成诗歌的语言形式进行解读,可谓别具匠心。
  
  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就让学生做了这么一个个性化解读的练习,将《琵琶行》改变成一则故事。要求:
  
  1)题目自拟;2)重点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凸现她的性格特征;3)运用多种描写手法;4)不少于800字。
  
  这很显然是一种个性解读的创造,学生必须对原作进行大胆的取舍,否则,琵琶女的形象很难鲜明。
  
  2:多维探究主题。
  
  我们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步作业《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中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
  
  下面是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你能对这首诗的意蕴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解吗?
  
  篱笆那边狄金森 <

《引领学生探索个性化解读的途径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10-19;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10-19-3664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