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韶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话式教学越来越常态化了,很多教师经常预设一些问题引起课堂的争论(一节课出现几次争论也是常事),并能巧妙地使争议步步深入,结果既圆满解决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面对分歧,也有的教者却不置可否或对各方都予以首肯。本来是一个值得研讨的真问题,但最终并没有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害怕出现分歧,遭遇了也是穷于应付。这些现象都直接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也挫伤了学生学习、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理性地应对阅读课中的“分歧”呢?本文尝试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面对课中出现的分歧,需要把握好这样四个基本原则:第一,力求用语文的方式去解决“分歧”,而不是主观武断简单处理;第二,力求让学生独立解决“分歧”。古人说:“开而弗达则思”(1),开导学生不一下子把道理全讲出来,而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求结论;第三,立足于课内解决“分歧”,让思维在现场碰撞出现火花,而不是将问题抛向课外;第四,复杂的“分歧”力求简化解决,不要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向。“分歧”一旦出现了,我们应当使之充分展开,然后根据其不同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是非性分歧。如果从问题的结果来考察,答案当然有正误之分(暂不讨论其他情况),我们将这种分歧称为是非性分歧。我们该怎么应对这类分歧呢?下面先来看一则教例。王君老师教《陋室铭》《爱莲说》时,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
这个问题既包含了讨论的话题,又包含了答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课上马上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和周敦颐式的。主张周敦颐式的同学抓住对陋室的自我评价“唯吾德馨”以及交往之道证明其并非隐士,并非隐居;主张陶渊明式的同学抓住刘禹锡的居住环境和读“金经”以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证明其是隐居之人;教者则相机不断追问,要求思考“再深入一点点”。马上又有同学从自比诸葛、子云证明其是周敦颐式的,是想建功立业的,还有学生从文末引用孔子的话入手,进而拓展到引用《论语》中句子佐证刘禹锡是积极入世的。教者还不甘心,又引导学生再研读开头几句。经过几个回合的讨论,教者又介绍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背景资料,学生终于理解了刘禹锡真正的内心世界,他的选择是周敦颐式的,反方也口服心服了。
这个分歧引发的争论是非常深入的,其原因是教者设计的讨论题是一个真问题。什么是真问题呢?学者郅庭瑾认为:“真实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争议的问题,凡不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即为假问题。”(3)真问题出现后就会“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学生经过积极有效的思维力图恢复这种“平衡”。他们各抒己见,引起争议。教者的目的是求同,即达成一致的意见。达成的途径是辨异。所谓辨异,就是让学生亮出各自的观点,并说明形成观点的依据(证据),大家对不同的观点中进行比较和分辨,教者则引导各方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这便是求同。
“辨异求同”,便是“是非性分歧”的应对策略。辨异的过程是有曲折的,没有机智的点拨和引导,也是难以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境地的。如果强行出示正确的结论,或草草收场都达不到深度解读文本和思维训练的效果。而王老师这堂课气氛热烈,据理力争,言之有据,以理服人,这样争论的双方收获都是丰盛的,尤其是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再去反思放弃原来观点的过程,更是耐人寻味的。
二、差别性分歧。阅读教学中有些“分歧”其答案有时并不存在明显的正误之分,不加辨析,均貌似正确,但细加讨论,自有高下之分。教者的任务就在于引领学生一起探寻最佳的答案。探寻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悟、自得的过程。比如黄厚江老师教《给我的孩子们》(4),在课末讨论“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些什么”问题时,教者要学生“像瞻瞻那样,毫不掩饰地大胆地想象,说出你们的想法。”第一个学生说是“祝福孩子们依旧能够如此童真和自然下去”;第二个学生说是“美好的回忆”,作者是“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第三个说是“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对此,黄老师点评道:“我觉得三个同学都有道理,但有一个更靠近作者的想法吧。我们再来把作者的想法揣摩得更实在一点。”此刻,有的老师可能要把答案直接揭示出来,但黄老师没有,他又来了一个“迂回”:介绍来自资料上的三位父亲阅读《给我的孩子们》而写的感想,让大家分析三者的异同,看谁的感想更接近作者的观点。学生通过讨论,逐渐理解了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
黄厚江老师提倡“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5)。原初体验是学生自读文本时的最初体验,还不是经过课堂学习之后的理性体验。黄老师本堂课讨论的问题是在经过研读文本接近尾声之时提出的,他将学生的体验引发出来,并进行了精心指导,使理解深入。
“牵线搭桥”,便是“差异性分歧”的应对策略。“牵”和“搭”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可以是课外的相关教学资源,如文本写作的背景资料,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同一题材的相关资料等等。这些资料的引入都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也可以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总之,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去辨别这些分歧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样训练的结果会使学生放弃、修正自己原有的看法,悟出一个更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