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_文学常识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_文学...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900字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_文学常识

  范维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老师们对待它有两种偏激的态度,一是既为选修课,就干脆舍弃不修,提前进入高考复习;二是把它当做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这两种做法都偏离了选修课设置的根本意图。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设置这一门选修课的宗旨一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如果要有效地落实这样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欣赏,二是积淀。
  
  笔者认为欣赏、积淀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在有效层面上的着力点。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笔者这样进行操作。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因声求气”重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融会贯通”就是阅读的综合运用。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提供了三种渠道。“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
  
  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欣赏《项羽之死》之后,将《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行总结,再来反观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两篇文章,并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一下,学习就会更有文化意味。
  
  二、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
  
  作为选修课,授人以渔是必要的,知识短文在于梳理欣赏的知识,“赏析示例”在于明示学生欣赏的方法,自主赏析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欣赏,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一是欣赏不求面面俱到,求突破重点。二是规划每一篇的欣赏重点,在课外实践中加强,积淀学生素养。
  
  例如教学“诗歌之部”,笔者首先研究确定单元欣赏方法的重点,那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重点在诵读,“以意逆志”的重点在体验,“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9;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9-343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