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_文学常识

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_文学...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900字

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_文学常识

  作者:丁卫军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为一线教师所困惑,也是课改的瓶颈之一。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强调文言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中寻求突破,应将诵读、积累、讲析等关键词落实到位,教出文言文应有的味道来。
  
  关键词:诵读 积累 讲析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对古诗文“目标与内容”作了这样的说明:“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样的表述,似乎对文言文教学的文本选择定位为“浅易”,似乎对阅读只提出了“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如果仅是作这样的解读,那么文言文教学必然会走向“简单化”。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一样,一直为一线教师所困惑,难以求得突破,也难以有所创新,效率低下也一直受到诟病。我们常见的课型就是要么是串讲,要么是通译后转化成现代文,丢失了文言文应有的味道。不少的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也仅仅满足于读读背背。就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我以为还必须强调以下关键词。
  
  一、诵读——有效诵读,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古人学习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诵读,直至背诵。只有大量诵读,多样的诵读,有效的诵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形成文言语感,实现文言素养的提高。黄厚江先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这样概括当下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的弊病:“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的是目的不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是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老师的读。”黄老师同时指出:“有效的读是为了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是通过读领悟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投入地、有效的诵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教《大道之行也》这样的文言短文,如果没有有效的读,学生是很难真正进入文本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读,读出“句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二读,读出句内停顿,疏通文意;三读,读出层次,把握文章主旨。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诵读指导,以读促解,以读促悟,让学生沉浸在文本里,品悟出这篇经典应有的味道来。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做到当堂背诵,积累丰富,理解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教学的诵读指导中一个不良倾向,就是教师范读的缺失。教师常常用多媒体替代了自己的现场范读引导,在我看来,无论媒体声光电有多么的时尚,都无法真正去感染去打动学生。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老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们不论这文章好不好,我们可以相信寿镜吾先生一定是进入到文章里去了,一定是醉入其中了。这是一种享受。如果,我们能领着孩子进入这样一种诵读状态,也该是莫大的欣幸了。
  
  诵读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成为判断一节文言文教学好课的基本标准,只有让学生多读,会读了,才有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二、积累——必要的文言语法、文言词汇积累,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新课程改革以来,因为对语法知识“淡化”的误导,或者因为应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难度”降低之说,

《诵读、积累、讲析:文言文教学应强调的几个关键词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3;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3-3284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