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家的储物间里,放着一架老纺车,是太奶奶传下来的。纺车的木头已经变成深褐色,纺锭上还缠着半缕白色的棉纱,摇柄处被磨得发亮,一摇就发出 “吱呀吱呀” 的轻响,像在讲过去的故事。
去年暑假,我缠着奶奶教我纺线。奶奶从柜子里找出一团棉花,坐在纺车旁的小板凳上,阳光从储物间的小窗户照进来,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她把棉花撕成薄薄的棉絮,捏在手里,然后转动纺车摇柄,纺锭飞快地转起来,棉絮慢慢被拉成细细的棉纱,缠在纺锭上。
“要轻轻拉,跟着纺锭的速度走。” 奶奶握着我的手,教我转动摇柄。纺车 “吱呀” 响着,我手里的棉絮却总被拉断,要么拉得太粗,要么拉得太细。奶奶不厌其烦地教我:“做针线活要耐心,纺线也一样,急不得。” 练了一下午,我终于纺出了一段像样的棉纱,虽然粗细不均匀,但奶奶还是夸我:“比我第一次纺得好多了!”
奶奶说,以前没有机器织布,太奶奶就是用这架纺车纺线,再织成布,给家里人做衣服。现在生活好了,纺车不用了,但奶奶还是会定期擦纺车,给纺锭上点油,说不能让老物件坏了。有一次,我看到奶奶坐在纺车旁,手里摸着纺锭,眼神里满是温柔,好像在跟太奶奶说话。
现在每次去奶奶家,我都会去看看那架老纺车。看着它,我仿佛能看到太奶奶纺线的样子,看到奶奶年轻时的身影。这架老纺车不仅是一件老物件,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 它藏着奶奶的思念,也藏着老一辈的勤劳与智慧。 <a href=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易优语文培训,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易优作文点评:标题以 “老纺车” 为核心意象,串联亲情与传统文化,情感厚重。内容按 “纺车外形 — 学纺线 — 奶奶的话 — 思念” 展开,环境描写(阳光、储物间)古朴,“撕棉絮”“转摇柄”“纺棉纱” 等动作描写细致,奶奶的话语传递传统美德。心理描写(好奇、敬意、思念)深刻。缺点是对 “纺出的棉纱用途” 描写较简,可补充 “奶奶把我纺的棉纱收起来,说要织成小钱包送给我,让我记住老手艺”。改进建议:增加棉纱用途的细节,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体,情感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