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荆轲刺秦王》中的动词妙用_文学常识

《荆轲刺秦王》中的动词妙用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400字

《荆轲刺秦王》中的动词妙用_文学常识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在《荆轲刺秦王》中,动词的作用不仅是对事情的生动表现,还有其他的作用。我们现在就来作些分析。
  
  一开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这里用了“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了秦军的所向披靡,来势汹汹,而燕危如累卵,朝不保夕的形势,使故事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接下来写樊将军侠肝义胆,毅然自刎。接着写燕太子丹的如下举动: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这一段,用了“闻”“驰往”“伏尸而哭”“盛”“封”,前三个动词,写出了燕太子丹急切与不忍。后三个动词,写出了第一项准备工作的完结。动词的运用,显出了行文节奏的快捷,这仍然是燕国紧张形势的需要。
  
  刺秦四项准备已经具备三项,荆轲还需等待远方之人,可是燕太子丹却心急浮躁,下面一段连用三个动词来写: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之。
  
  “迟之”“疑其”“复请之”,一方面表明燕太子丹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虑,另一方面也说明燕太子丹的多疑,遇事不沉稳,谋事不周,这与荆轲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下来,写易水送别,也注意选用动词: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击筑”“和歌”“就车而去”系列动词渲染了送别的悲壮,表现了荆轲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
  
  再接下来写秦庭行刺: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写秦王,用“惊”——“引”——“起”——“绝”——“拔”——“操”——“急”等一连串的动作写他的恐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写荆轲,则用“取”——“奉”——“发”——“把”——“持”——“揕”等一连串的动作写他的迅疾,步步进逼,直抵要害。
  
  两组动词不仅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情貌,而且表现秦朝大殿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营造了紧张的气

《《荆轲刺秦王》中的动词妙用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10-25;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10-25-341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