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综合教学]从“不应这样写”把握“应该怎样写”_文学常识

[综合教学]从“不应这样写”把握“应该怎样写”_文学...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4800字

[综合教学]从“不应这样写”把握“应该怎样写”_文学常识

  把论据在“论证”中的作用狭隘地视为“证明”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做会大大压缩“论据”的使用空间,这不但限制了学生认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而且也限制了教师关于议论文的解读空间。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重新认识论据在论证中的功能。
  毫无疑问,论据有“证”的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不可辩驳的,是在议论文写作中应当而且必须使用的。
  但是,论据并不仅仅局限在“证明”方面,它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这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通俗的解释作用,即以实际的论据进一步对论者主要话题之本意给予讲解。这样做与“证明”意图有明显的不同,“证明”的意图是让读者相信,“解释”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这是论据在论证中的重要作用。它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论者的要旨。有经验的论者都懂得在恰当的时候中止抽象的论述,举出生动的事例以使读者领会他的意思,并且通过这些例子使一个抽象的命题变成一个极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命题。
  比如《六国论》中典型的“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运用,它当然是“证”,也有“证”的意义,但归根到底还是让读者明白怎样去实践“反事实假设论证法”。所以,其解释性意义还是很明显的。
  二、论据的选择——关于讲道理的道理
  本文在这里不是全面讲论据的选择怎样关系讲道理的道理,而是与后文反思《谈骨气》相对应,选择论据的确凿性与论据的合机性两个角度来谈。
  1.论据的确凿性是讲道理的基础。
  什么叫论据的确凿性?平常我们不是说“铁一般的事实”吗?不是说“铁证如山”吗?所谓论据的“确凿”性形象一点儿说就是“铁”性,要可靠,要真实,掷地有“坑”,事实胜于任何雄辩。具有“铁”性的论据,为论点打下铁一般的基础。比如说古人说古事,哪朝哪代,在什么历史典籍中可以查到。说今人说今事,哪省哪市,哪乡哪镇,确确实实。这是容不得半点儿含糊的。否则,就会对论证产生负面效应。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中有陈嘉映一篇文章,题目是《哲学是什么》,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掌握了一门艺术,是广义上的一种“知”,“会编篮子”差不多等于说“知道怎么编篮子”,而且这种知来得尤为真切。不过,这种亲知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知识,有时称之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反过来,讲得出做一件事情的道道,不一定就做得好这件事情。据说一个曾培养出世界游泳冠军的教练本人是只旱鸭子。
  这个哲学家从编篮子说起,会编篮子基本上“知道怎么编篮子”,这是一种从切身经验得来的亲知。但是,实践中还有另一种现象,有能力指导那件事怎么做,自己却不一定会具体做那件事,这又是一种“知”。为此哲学家举出能培养世界游泳冠军的教练为例,说他虽然培养出世界冠军,却是不会游泳的人。哲学家讲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他在论证自己的道理时所引的论据却是含糊的,不确切的,因此对他的道理缺乏有力的支持。所谓含糊,所谓不确切,就是指“据说”有这样的教练,这句话等于白说。因为人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他是在编瞎话骗人,这样连同他所讲的那条正确的道理也受到了牵连,尤其是辨别能力较差的人会由论据的不确切而怀疑他所讲的道理。相反,这位哲学家如果说在某年某地某届世界游泳大赛上,某项冠军得主某某的教练某某就是不会游泳的人,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事情,那么就不会有人怀疑了。
  2.论据的合机性是论点与论据协调、统一的保证。
  《法华玄义》卷六上曰:“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微义”指微妙,平常我们讲“话有玄机”。“关义”,指重要,关键,平常我们讲“机关重重”。“宜义”,指合适,平常我们讲“面授机宜”。不合机,是写作中论据选择的常见毛病。在这里讲论据要合机,这三点都值得写作者注意。以下所举不合机的事例均出自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附中举办的首届“中语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作文教学大赛。
  先讲“合宜”的问题。
  在《议论文论点与论据——从“功亏一篑”谈起》课例中,参赛教师在解释什么是“功亏一篑”的时候,讲了两个例子:
  ①一队自行车赛手即将抵达终点。但是,前面两名选手不知因何相撞。他们与冠军失之交臂。
  这个例子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功败垂成”。“功亏一篑”,是指为山九仞,由于他自己的原因,未能坚持下去,最终还是缺了一筐土。“功亏一篑”这种失败,人们更多还是从行为主体去反思。而“功败垂成”,虽然也是说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但其原因却是多种的,可能有行为主体的,也可能有其他的。
  ②一位喜欢花生米的先生,吃了不少香香的花生米,但吃到最后却是一粒苦涩的。真是“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说得很清楚,山堆得已经很高了,只差一筐土,但却没有成功。然而教师所讲吃花生米,不是“缺”,恰恰相反,是多吃了一粒。如果不吃那最后一粒,他会很满意地说:“今天很好地品味了香香的花生米。”这不是“功亏一篑”,而是“味毁于多吃一粒”。不仅如此,“功亏一篑”应该反思行为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而吃花生米,后边误吃的那一粒是不易发现的,因为花生经炒制后其果仁的颜色一般人不易发觉有什么异常,不吃是察觉不出来的。所以,误吃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发觉是苦涩的,吐出来就得了,他满肚子的果仁还是香香的。这与“功亏一篑”不搭界。
  参赛教师在讲“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摆出的事实没有能讲清自己要讲的道理。
  接下来讲抓“关键”的问题。
  还是这场教学大赛中的比赛课例——《从叙述性材料到事实论据》话题讲解,教师讲课的中心是告诉学生如何把一段文字性的记载材料紧扣论点非常简洁地概括为一则论据。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亲自写下水文给学生作示范。
  材料大意是贾思勰向养羊人请教养羊经验,向农民请教选种技术,有的人认为有失体统,但他不以为然。经过多年积累研究,他终于写成了《齐民要术》。
  讲课教师就此事

《[综合教学]从“不应这样写”把握“应该怎样写”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9;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9-3740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