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作文高效指导(三)
走出情感笼罩 正确认识事物
曾经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认为所有的不幸只会落到不听话的孩子头上;曾经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认为自己是个很坏的学生;曾经因为好友的热情推介,常到一间味道普通收费昂贵的餐厅吃饭……就这样,人们常会因为感情亲疏导致认识和行为的主观和盲目,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从小,我们受到的第一教育就是听妈妈话。因为小孩子对事物不能形成认识,需要成人的指导。就像小鸟听母鸟的话留在巢中待哺,幼狮遵从母狮的指导猎食。渐渐地,我们的认识上便产生了“唯亲是听”的倾向。而且这个“亲”还会发展为我们的亲族、好友,等等。就像宋国那个富人,对儿子和邻居说的同样的话,却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儿子是他的亲人,他认为儿子是不可能骗他的,这也是出于一种对于亲人的偏爱吧。又如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对远自在外的诸葛亮的劝告不理不睬,而对身边的整天与自己寻欢作乐的小人言听计从。还有那个在开元盛世中的唐玄宗,听到爱妃杨玉环要“日啖荔枝”便认为岭南只在官城外,命“一骑红尘”博红颜一笑。
当然,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帮理不帮亲”或是对“亲”有一种叛逆心理,“唯亲不听”的。三国时的曹操对身边的贤臣心腹都抱着诸多猜忌,别人提出意见,他都认为是对他的挑战,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曹操总疑心他们知道的太多,要反他的。于是对他们的话不甚听取,反而“大举集市井之贤士”听他们的进言。现在很多孩子在社会各种各样的影响下,对亲人、老师、朋友的话产生了叛逆心理,认为长辈父母的话是过时的,老师的教导是不必要的,从而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上离家出走少年渐渐增多。
人,作为有感情的生物,或多或少地总不能避免想问题办事情依赖主观情感。而对身边亲近的人听从信任,对疏远的人不愿相信也是普通的现象。但这样,对事物的认识过分依赖感情,会造成我们对客观事情认识的偏见。我们只有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理性对待亲人或陌生人的话,我们才可能拥有更真实的世界。
朋友,用科学作动力走出那个被情感笼罩的世界吧,你会发现那才是我们自己的世界。
简评:本文没有明显的缺点,但也很难找出突出的长处。按照评分标准一一对照,它就得高分了。对于写作能力中等的同学,这样的文章也写得出来。高考得分:22+23+10=55分。(一类卷)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由情而发。正因对事物的感情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园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园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我的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因为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情感与我们的记忆。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地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的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一种诅咒了。
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是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是风可恶。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_______以下内容隐藏,需要会员权限_______
开通【VIP会员】免费查看,点此—>购买会员(VIP会员可阅读和下载本站所有文章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