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那天晚上,我家娃写作文写到十点半,小脸皱成一团,笔在纸上戳来戳去就是不动.我凑过去一看,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人",他写了半页,全是"他很勇敢""他很有爱心"这种空话,像超市里买的塑料花----看着鲜艳,一点真味都没有.
找中小学生语文题库,就搜微信“易优阅读宝”
我叹了口气,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翻到"晏子使楚"那一页,指给他看:"你瞧,这个矮个子大夫,嘴巴比刀还利,一个人站在敌国朝堂上,不慌不忙,三句话让楚王哑口无言.你说,他靠的是什么?"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孩子眨眨眼:"胆子大?"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不止."我说,"是他心里有根线,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知道尊严不是喊出来的,是用智慧守出来的."
苏州易优吴老师中考语文提分班(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教孩子写作文,总盯着开头怎么吸引人,结尾怎么升华,却忘了最重要的东西----立意的根,得扎进真实的精神土壤里.而春秋那段乱世纷争的历史,恰恰藏着最鲜活的人物精神,能帮孩子的作文,从"流水账"跳进"有光的世界".
苏州易优吴老师中考语文提分班(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苏州中考语文提分,就找易优吴老师,针对性强,提分就是快(TEL:181-1815-9898)。
一个故事,胜过十句说教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一写"坚持",就想到爱迪生发明电灯;一写"勇敢",就是董存瑞炸碉堡?这些例子当然好,但用得太熟,就像穿了十年的校服,再挺括也显旧.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可春秋不一样.它离我们远,却又特别近.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考试,但有人心的较量,道义的抉择,生死的考验.比如那个叫弦高的人,郑国商人,赶着牛去卖,路上听说秦军要偷袭自己国家.他没带兵,也没告密,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牛都献给秦军,假称是郑国国君派来犒劳的.秦军一愣:哎?他们早知道了?算了,撤吧.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一场战争,就这样被一个普通商人的急智化解.
你让孩子写"责任",他可能只会写"轮到我值日".但如果他知道弦高的故事,他就能写出:"原来责任不一定穿军装,也可能披着草帽,牵着牛,走在黄土飞扬的路上."
一个小人物,一段真担当.这样的立意,是不是比"我要好好学习"深得多?
人物精神,是作文的"灵魂香水"
很多孩子写人,只写外貌动作,像在填表格:"他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说话声音洪亮."写完自己都不想读第二遍.
可你知道吗?真正打动人的人物描写,是从"精神"里长出来的.
举个例子----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有一次在陈蔡之间,被围困七天,粮食吃光,弟子饿得站不起来.有人抱怨,有人怀疑,连子路都忍不住问:"君子也有穷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孔子怎么说?他弹着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就算穷困,也守住原则;小人一穷,就什么都干得出来.
你看,这句话多有味道.它不是口号,是在绝境里熬出来的信念.
如果你的孩子写"面对困难",能引用这个场景,写道:"当我在考试失利时,想起孔子被困荒野仍抚琴而歌,我才明白,真正的坚强,不是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把头抬起来,眼里仍有光."----这不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力多了?
人物精神,就像一瓶香水,洒一点在作文里,整篇文章都变得高级,有格调.它不喧宾夺主,却让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我懂人性"的成熟感.
用古人的眼睛,看今天的问题
别以为春秋离现在太远,其实那些问题,我们现在天天在经历.
比如"诚信".孩子答应交作业,结果拖到第二天;朋友约好打球,临时放鸽子.我们讲道理,他说"我知道错了",可下次照旧.
不如讲讲"季札挂剑"的故事.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路过徐国.徐君喜欢他的佩剑,眼神都黏在上面.季札心里明白,但因还要出使他国,不能当场送.他暗下决心:回来一定把剑送他.
可等他归来,徐君已经去世了.
季札还是把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不解:"人都死了,谁看得见?"
季札说:"我心里答应过他.心许之,非止于形也."
----我心里许下的承诺,哪怕没人看见,也必须兑现.
这个故事讲完,孩子沉默了一会儿,第二天主动补交了拖延三天的读书笔记.他小声说:"我觉得....徐君要是知道,会高兴的."
你看,这不是道德绑架,是精神共鸣.当孩子从故事里看到"信"有多重,他自然不愿再轻飘飘地说"下次一定".
写作文也一样.当他理解季札的坚守,再写"诚信"主题,就不会只写"我没撒谎",而可能写出:"原来最重的诺言,是连对方都看不见时,你依然选择履行."
这样的句子,阅卷老师一眼就会记住.
家长可以这样陪孩子"挖宝"
我知道,很多家长一听到"历史"两个字就头疼:"我自己都记不清春秋战国啥区别,怎么教孩子?"
别怕.我们不是要培养历史学家,而是帮孩子找到写作的"精神矿藏".
你可以这样做:
晚饭后,花十分钟,讲一个短小的春秋故事.比如"子路结缨而死"----战场上,子路帽子的带子松了,他明明可以逃命,却停下来说:"君子死,冠不免."整理好衣冠,从容赴死.然后问问孩子:"你觉得他傻吗?还是....有点让人佩服?"
周末散步时,聊一聊:"如果你是晏子,楚王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办?"让孩子代入角色,比背十遍道理都管用.
还可以一起看绘本版,或者听音频故事.关键是:别急着总结"我们要学习他什么",先让孩子感受----感动,愤怒,惋惜,敬佩,这些情绪才是立意的种子.
等他哪天写作文卡壳了,你就轻轻提醒:"还记得弦高送牛吗?那种临危不乱,像不像你上次在演讲比赛忘词却继续讲完的样子?"
那一刻,历史就活了,作文也就有了心跳.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了看书房,孩子正趴在桌前改作文.这次他没皱眉,反而念念有词:"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真的能改变人吗?"
我笑了,没打扰他.
因为我知道,他已经不再只是"写作文",而是在用自己的脑子,和两千年前的智者对话.
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成长----不是背了多少好词好句,而是心里装下了那些在乱世中依然挺立的身影,学会了用他们的精神,照亮自己的表达.
所以啊,下次孩子又为"立意"发愁时,不妨翻开那本积灰的.那里没有标准答案,却有无数颗滚烫的心,等着点燃孩子的笔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