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素材 > 高中作文素材
易优作文网——《三国演义》人物命运启示录:高中作文素材转化与立意创新

《三国演义》人物命运启示录:高中作文素材转化与立意创新


俞洲   (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

标签: 三国演义 三国 素材     2025-10-13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007字

苏州小学语文培训,苏州中考语文培训

那天晚上,我正坐在书桌前翻,儿子凑过来问:"爸爸,你都教语文了,怎么还看这本书?"我笑了笑说:"因为每次读,都能看到新东西."他眨眨眼:"那你能从里面写作文吗?"我点点头:"不仅能写,还能写出彩." 苏州易优中考语文培训,吴老师语文课(Tel:181-1815-9898)

其实啊,不只是打打杀杀的故事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起伏.而这些人物的命运轨迹,恰恰是我们写作文时最宝贵的素材库.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怎么把那些"关二爷""诸葛亮""曹操"们的故事,变成咱们笔下有温度,有深度的好文章. 苏州易优吴老师初中语文高效提分(Tel:181-1815-9898)

英雄落幕,不是失败,而是选择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英雄落幕,不是失败,而是选择

记得有一次,班里一个学生写议论文,题目是"真正的强者",她用了关羽败走麦城的例子.开头写道:"关羽死了,但他的刀还在风中响."我当时眼前一亮----这哪是抄故事?这是在用情感重新诠释命运! 语文提分好帮手,易优语文题库 https://cs.euzW.net

我们常觉得关羽的结局是个悲剧:骄傲,轻敌,失荆州,被擒,遇害.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呢?他宁死不降,面对孙权的劝降只回一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不是失败,是一种极致的选择. “易优阅读宝”,中小学生语文题库,语文成绩提升就是快。

写作文时,别急着给历史人物贴标签.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关羽守不住荆州,但他守住了尊严;项羽乌江自刎,看似输尽一切,却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正是立意升华的好机会.

“易优阅读宝”,中小学生语文题库,语文成绩提升就是快。

你可以这样写:"命运或许决定了结局,但灵魂决定了姿态.当一个人宁愿背对生路,也要面朝信念倒下时,他早已赢了." 苏州中考语文提分,就找易优吴老师,针对性强,提分就是快(TEL:181-1815-9898)。

奸雄也有软肋,好人未必完美

苏州吴中区小学生作文培训,就来易优悦读

奸雄也有软肋,好人未必完美

说到曹操,很多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坏人".可你真读进去,会发现他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写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听听,这哪是奸雄的狠话?分明是一个孤独者的低语.

我曾让一个初二的学生分析曹操这个人物,他原本只想写"曹操多疑,残忍",后来我问他:"如果他是你爸,你会怕他吗?"他愣了一下,然后说:"可能....也会崇拜他吧.他会打仗,会写诗,还会用人."

你看,这就是思维的突破.我们总习惯非黑即白地评价人物,但真实的人性从来都是灰色的.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确实狠辣;可他对阵亡将士家属抚恤周到,对人才求贤若渴,这也是真.

写作文时,不妨试试"反转视角".比如写,可以这样开头:"人们说他是乱世奸雄,可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太清醒的人----清醒到看透人心,也伤于人心."

这样的立意,既跳出套路,又显得成熟深刻.家长带孩子读书时,也可以多问一句:"你觉得这个人,有没有让人同情的地方?"

小人物也能撑起大主题

小人物也能撑起大主题

我们总是盯着诸葛亮,刘备,赵云这些主角打转,却忘了那些一闪而过的身影.其实啊,有时候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比如蒋干.他在"群英会"上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回去误杀了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这一笔,在小说里不过几页纸,可细想之下,令人唏嘘.他本是一片好心替主公分忧,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笑话.

但换个角度呢?蒋干是个文人,想靠才学建功立业,可惜生错了时代,站错了队.他的悲剧,不是愚蠢,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我有个学生写,就用了蒋干的例子.她说:"有些人不是坏,只是太想证明自己.他们带着善意出发,却因眼界局限,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这话出自一个高一女生之口,我都忍不住鼓掌.

所以啊,写作文不一定非要找"大人物".一个配角的命运波折,往往能引出更有共鸣的主题:比如盲目自信的危害,比如沟通的重要性,比如位置决定视角.

下次你读,不妨留意那些只出现一次的角色.问问自己: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背后有没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从"讲故事"到"讲道理",只需一步'

从"讲故事"到"讲道理",只需一步

很多孩子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只会"复述情节".比如写诸葛亮,就写"草船借箭真聪明""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没错,这些事确实精彩,但如果只停留在"讲了个故事",那分数肯定高不了.

关键在于----你怎么从故事里"跳出来",说出自己的思考.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诸葛亮六出祁山,有人写"他坚持不懈,值得学习";但如果你能进一步说:"他明知蜀汉国力薄弱,北伐胜算渺茫,却仍一次次出征,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兑现对刘备的承诺."这就深了一层.

再往深走一步:"有时候,坚持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本身.就像点燃一支蜡烛,明知道风会吹灭它,但我们依然要点燃----因为那束光,曾照亮过黑暗."

瞧,这就叫"由事及理".

家长辅导孩子时,别光问"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多问一句:"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这件事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谁?"

这些问题,能把死记硬背变成活的思想碰撞.

最后我想说,不是老古董,它是活的历史课,也是人生预习班.我们在读关羽的忠,曹操的智,孔明的执,周瑜的傲时,其实也在悄悄对照自己:将来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下次你家孩子翻开这本书,别再说"这都啥年代的事了".不妨坐下来,一起聊聊:"如果让你选,你是想当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思考.

而写作,从来就不只是写文字,更是写思想,写成长.



小学语文题库,初中语文题库,高中语文题库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