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清平
“能探风雅无穷意”,是明朝方孝孺《论诗》中的一句,我这里借用来传达一种期望,期望同学们能通过卓有成效的现代文阅读实践,思考、探寻、捕捉到文本表达的“无穷意”,体会与作者进行对话的快乐。
一、以“我”的眼光读出“我”的感觉
《新语文读本?出版前言》中说:“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句话道出了现代文阅读的真谛。那些静静地躲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和生命都是鲜活的:平实的议论或许闪烁着人生智慧,简单的对话或许交织着悲喜之情,看似闲笔或许彰显着良苦用心……只有将“我”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沟通、交流、碰撞,才能让“死”的文本“活”起来,才能体味现代文阅读的无穷魅力。
阅读一篇文章,不应仅仅满足于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高见”,比对“参考答案”,而应以“我”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叩问、质疑、充实、延伸,如此,阅读才可能臻于一个新的境界,甚至体会到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面对一个文本,我们一般要“三问”:一问“写什么”,弄清文字表述的对象,以便准确锁定阅读目标,强化阅读活动的针对性;二问“怎么写”,在审清文章的写作对象之后,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对象的,运用了哪些手法和技巧,如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选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运用语言等;三问“为什么写”,揣摩作者立意、选材和运笔的意图,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与作者思想一致,是同解,即重合性建构,说明我们把握了作者的心灵轨迹,领会了作者的表达原意;与作者思想相悖,是异解,即差别性建构,读文章见仁见智,与作者思想存在差异,未必是坏事;部分同意作者的思想,可以增解,即补充性建构,说明我们读出了新意。阅读中只有不丧失“我”,才能和作者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使作品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
现代文阅读总是要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感性化描述走向专业术语的,有了一系列“我”在其中的阅读体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再学习运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些专用“术语”,做高考阅读试题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提纲挈领,胸有全局,整体感知文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第五十》中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所谓“根”和“源”,即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所谓“振”和“观”,其实就是对文章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究。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着眼于把握全局,对文本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彼路识斯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