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晚上,我正坐在书桌前批改作文,邻居家的小孩跑来问我:"老师,我写的作文,每次都只写诸葛亮神机妙算,关羽忠义无双,结果老师说'素材老套',可我还能写啥?"我一听就笑了----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也常犯的毛病嘛!翻开,满眼都是"英雄""谋略""打仗",但真要写进作文里,光喊口号可不行.得会"提炼",还得会"用".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变成你笔下闪闪发光的写作素材.
语文提分好帮手,易优语文题库 https://cs.euzW.net
易优语文培训,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别再只会说"诸葛亮聪明"了
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一写议论文,张口闭口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足智多谋".现在想想,真是干巴巴的.为什么?因为这句话只是在复述情节,没讲出"它和我要表达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苏州小学语文提优培训,就找易优吴老师,20余年辅导经验,数百成功案例。(TEL:181-1815-9898)
真正有用的,不是"诸葛亮聪明",而是你从他的行为中提炼出的主题.比如,他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背后是"坚守信念";他在赤壁之战前敢立军令状,体现的是"担当与魄力";他死后还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那是"智慧的延续".
苏州易优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家长信赖,学生喜欢。 hTtps://wWw.euzW.net
你看,同样是诸葛亮,换个角度,就能写出完全不同的文章.下次你写"坚持梦想"这个主题,不妨试试这样开头:"有人问,明知希望渺茫,还要不要继续?我想起五丈原上那盏彻夜未熄的灯----诸葛亮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是不是比"诸葛亮很聪明"有味道多了? 苏州易优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家长信赖,学生喜欢。 hTtps://wWw.euzW.net
苏州易优吴老师初中语文高效提分(Tel:181-1815-9898)
关羽不只是"讲义气"的标签
说到关羽,很多同学第一反应就是"忠义千秋".没错,他确实重情重义,千里走单骑去找刘备,这份情义感人至深.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他很讲义气"这一层,那就太浪费这个人物了.
试着往深处挖一挖:关羽的"义",有时候甚至压过了"理".他对曹操有恩情,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义;但他对黄忠封"五虎上将"不服,说出"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是骄傲;后来失荆州,败走麦城,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刚愎自用.
所以,关羽其实是个极具复杂性的人物.你可以用他来写"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也可以写"性格决定命运".比如写一篇题为的作文,开头可以这样:"青龙偃月刀曾劈开无数敌阵,却没能斩断他心里那根傲骨.关羽的失败,不是输在敌人太强,而是输给了自己."
这样一写,人物活了,观点也立住了.
连"反派"也能成为好素材
很多孩子写作文,总爱挑"好人"写,觉得曹操,司马懿这些"反派"不能用,怕立场出问题.其实大可不必.作文不是评历史,关键是你能不能从人物身上看出点"人味儿".
就说曹操吧,"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话听着挺吓人,但换个角度看,他其实是个极度清醒,务实的人.官渡之战前,他兵力不如袁绍,却能冷静分析局势,采纳许攸建议奇袭乌巢,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你可以用曹操写"认清现实才能赢得未来",也可以写"在逆境中保持清醒".比如写考试失利后如何调整心态,就可以引用曹操:"官渡之战前,曹操也曾夜不能寐,但他没有抱怨对手强大,而是翻地图,查粮草,听建议----真正的强者,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情绪里."
瞧,一个"反派"也能写出正能量,而且更有思辨味儿.
怎么把人物"用"进作文里?
光会提炼还不够,还得会"用".很多同学写到人物,就是一段故事+一句点评,像在做阅读理解,读着特别累.
真正高级的用法,是让人物"融入"你的观点,而不是"堆砌"在那儿.举个例子,你想写"成长需要经历挫折",别这么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了,但他没有放弃."----太直白.
可以改成:"成长从来不是一路凯歌.就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三军溃退,那一刻,五丈原的风一定吹冷了他的心.可他没有烧掉兵书,没有解甲归田,而是重新点兵,重画地图.原来真正的成长,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失败里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你看,故事变成了背景,情绪带出来了,观点也自然浮现.这才是"用"人物,而不是"讲"人物.
顺便提醒一句:用人物,别一股脑儿全塞进去.一篇文章用好一个人物,深挖一层,比堆五个名字强得多.不然就成了"三国人物大串烧",老师看了只想扶额.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我小时候也觉得太厚,人物太多,看不懂.后来是语文老师告诉我:"别急着背情节,先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像交朋友一样去了解他."我就从赵云开始,看他长坂坡七进七出,看他年过半百仍冲锋在前,慢慢就读出了勇气,忠诚和坚持.
现在我也常跟学生说: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答案.而写作文,也不是为了凑字数,是为了把你心里的声音,说得更有力量.
所以啊,下次你再写题材的作文,别急着抄名言,背典故.先问问自己:这个人,让我想到了什么?他哪一点打动了我?如果他是我身边的朋友,我会怎么评价他?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你会发现,不只是打打杀杀的历史小说,它是一面镜子,照得出人性的光与影,也照得出你作文里的深度与温度.
对了,下次邻居家小孩再来问我,我就告诉他:"你不是不会写,你是还没学会'看人'.等你会看了,笔下自然就有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