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批改作文,看到一个学生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点点头,心想这孩子挺会用典.可往下一看,整篇都在说"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然后举了个自己帮同桌捡铅笔的例子....我差点笑出声,赶紧憋住,但心里却泛起一阵无奈. 苏州易优中考语文培训,吴老师语文课(Tel:181-1815-9898)
其实啊,这本老书,早就成了高中作文里的"常驻嘉宾".一写勤奋,就是诸葛亮;一写忠义,就是关羽;一写奸诈,就是曹操.可问题是----这些人物真就这么单薄吗?我们能不能别再把他们当成"道德标签贴纸",而是真正走进他们的故事里,看看那些被忽略的褶皱和光影?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怎么把里的人物用得更活,更深,更有味道.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学会多元解读,让一个人物能撑起好几个立意方向.这才是高分作文的秘密武器.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苏州易优吴老师中考语文提分班(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诸葛亮:不只是"敬业模范"
说到诸葛亮,很多同学第一反应就是"工作狂""加班王""蜀汉第一打工人".确实,他六出祁山,夙兴夜寐,最后病死五丈原,听着就让人心疼.但如果我们只把他当成"爱岗敬业"的代言人,那可真是委屈了这位千古智者. 苏州易优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家长信赖,学生喜欢。 hTtps://wWw.euzW.net
你有没有想过,诸葛亮身上最打动人的,其实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刘备死后,蜀国国力衰弱,人才凋零,北伐成功的希望渺茫.可他还是坚持出征,为什么?因为他心里装着的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近乎信仰的责任感----对先主的承诺,对天下的理想. 苏州吴中区小学生作文培训,就来易优悦读
你看,这样一想,诸葛亮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模范员工",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背负沉重理想的普通人.他的执着里带着孤独,他的智慧中藏着无奈.这样的形象,用来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坚守的意义""孤独的担当",是不是比"我要好好学习"深刻多了? 苏州小学语文提优培训,就找易优吴老师,20余年辅导经验,数百成功案例。(TEL:181-1815-9898)
我班上有位女生写议论文,题目是,她用诸葛亮明知北伐难成仍坚持出征的经历,对比现代社会中一些人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的现象.她说:"真正的勇气,不是看到希望才行动,而是即使看不到光,也愿意提灯前行."我当时就在旁边批了一句:"这话说得,我都想转发朋友圈了."
苏州易优中考语文培训,吴老师语文课(Tel:181-1815-9898)
曹操:坏人?枭雄?还是复杂的人?
再说曹操,这个"反派专业户",在不少同学笔下就是"奸诈""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的代名词.可你要真这么写,阅卷老师可能都会摇头:这也太老套了吧!
其实曹操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角色.他会吟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会流泪,看到战后荒凉百姓流离,也会感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他用人不拘一格,连骂过他的陈琳都敢重用.你说他是纯粹的坏人吗?好像也不是.
我记得有次带学生读,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生突然举手问:"老师,曹操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是真心想招揽人才,还是在作秀?"这个问题问得好!我顺势引导大家讨论:一个人可以既野心勃勃,又心怀天下;既可以杀伐果断,又不失文人情怀.这才是真实的曹操.
所以啊,曹操完全可以用来写"人性的复杂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非黑即白""强者内心的孤独"这类主题.比如有个学生写,开头就说:"我不喜欢曹操,但我佩服他."这句话一下子就把立场拉到了中间地带,既有态度,又有思考,比一味批判或吹捧高明多了.
关羽:神坛上的凡人
提到关羽,那简直是"忠义"的代名词.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放曹操....哪个故事不让人热血沸腾?可正因为太"神"了,我们反而容易忽略他作为"人"的一面.
你知道吗?关羽其实挺骄傲的.他看不起黄忠,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他对东吴态度强硬,拒绝孙权联姻,还骂人家"犬子岂配虎女";最后失荆州,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刚愎自傲.
这些缺点,不是为了黑他,而是让我们看到:一个英雄,也可以有致命的性格弱点.这种"悲剧性"的设定,恰恰让关羽的形象更立体.他不是完人,正因如此,他的陨落才更令人唏嘘.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性格决定命运",就有个孩子用了关羽的例子.他说:"关羽的忠义让人敬佩,但他的骄傲让他听不进劝告,最终丢了荆州,也丢了性命.就像一把锋利的刀,能斩敌,也可能伤己."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真的读懂了人物.
所以别总把关羽当"神"供着,试着把他当"人"来看.你会发现,他的故事不仅能讲忠诚,还能讲骄傲的危害,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甚至讲"完美主义者的困境".
换个角度看人物,作文才有新意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里的人物,不该只是作文里的"工具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多面的性格特征,有值得深挖的精神价值.
我们写作文,最怕的就是"套路化".一写坚持就是爱迪生,一写勤奋就是匡衡凿壁偷光,一写忠义就是关羽....读者看三行就知道结尾,哪还有兴趣读下去?
但如果你能跳出常规视角,给人物"翻个面",作文立马就不一样了.比如:
- 写司马懿,不只写他隐忍,还可以写他在权力夹缝中生存的智慧;
- 写赵云,不只是"勇猛无敌",还可以写他在乱世中始终坚守原则的清醒;
- 甚至写吕布,除了"反复无常",也能探讨他在乱世中缺乏信念的悲剧.
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急着给一个人物贴标签,先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心里在想什么?如果我是他,我会不会也犯同样的错?"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人物就活了,你的作文也就有了温度和深度.
前两天我家闺女(初三)写周记,写她考试失利后心情低落,突然想起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写的.她说:"他明知道可能回不来,还是写了'鞠躬尽瘁',我觉得我不是失败,我只是还没走到终点."我当时听了,眼眶有点热.
你看,一本,不仅能帮孩子拿高分,还能在他们迷茫时,悄悄递上一盏灯.
所以啊,下次写作文,别再把人物当"素材罐头"随便开一罐了.蹲下来,听听他们的声音,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那些千年前的故事,原来一直在回应今天的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