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素材 > 高中作文素材
易优作文网——高中作文高分秘诀:《三国演义》人物素材与主题立意结合运用

高中作文高分秘诀:《三国演义》人物素材与主题立意结合运用


伍若   (厦门市双十中学​)

标签: 三国演义 三国 素材     2025-10-13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485字

苏州小学语文培训,苏州中考语文培训

记得上周末,我正坐在书桌前改作文,邻居家的小林抱着一摞书跑过来:"老师,我写的作文,写了好几遍都不行,老师批'素材堆砌''没深度'....可我真的挺喜欢诸葛亮啊!"我接过他写的作文一看,果然----开头是"诸葛亮足智多谋",中间引用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结尾来一句"我们要学习他的智慧".整篇像极了一本"人物事迹摘抄卡".

易优语文培训,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我笑了:"你喜欢诸葛亮,说明你读进去了,这很好.但写作文不是'报菜名',不能光把人物故事摆上去就完事.得让这些人物'活'在你的观点里."

苏州中考语文提分,就找易优吴老师,针对性强,提分就是快(TEL:181-1815-9898)。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怎么用里的人物,写出有思想,有温度,还能拿高分的高中作文. 苏州易优中考语文培训,吴老师语文课(Tel:181-1815-9898)

'为什么你的"三国素材"总被说"没用对地方"?'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为什么你的"三国素材"总被说"没用对地方"?

很多同学一写议论文,立马想到"诸葛亮聪明""关羽讲义气""曹操奸诈又霸气",然后赶紧把这些例子塞进段落里.结果呢?老师批语常常是:"例子与论点脱节""论证不充分".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问题出在哪?不是你选的人物不对,而是你把人物当成了"工具人"----只用来证明一句话,而不是参与一场"思想对话". 苏州小学生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举个例子.如果题目是"谈坚持",你写:"司马懿隐忍多年,最终夺权成功,可见坚持很重要."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太浅了.司马懿的"坚持"背后是什么?是对时机的判断,对局势的冷静,对情绪的克制.如果你能把这些品质和"真正的坚持不是蛮干,而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联系起来,那这个人物才算真正"活"了.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所以记住:用的人物,别只写他们"做了什么",更要写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从"讲故事"到"讲道理":人物背后的三层深意'

从"讲故事"到"讲道理":人物背后的三层深意

咱们语文老师常讲"立意要深",可到底怎么才算"深"?其实很简单----就是能从一个人物身上,看到超越时代的普遍人性或社会规律.

比如写"刘备三顾茅庐",大多数同学会说:"这体现了尊重人才."这当然对,但如果你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发现更多层次:

第一层:尊重人才(表面)

第二层:放下身份的姿态才是真正的领导力(深层)

第三层:在乱世中,人心比武力更难征服,而真诚是唯一的通行证(哲理)

你看,同样是"三顾茅庐",有人写出了礼貌,有人写出了格局,有人写出了时代困境下的生存智慧.哪个更容易打动阅卷老师?

再比如写"周瑜之死".很多人只记住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觉得他是嫉妒心强.但如果你了解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运筹帷幄,在东吴政权中的年轻担当,你会发现:他的悲剧,不只是输给诸葛亮,更是输给了那个容不下英才的体制和环境.

当你能把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人才华与时代局限"这样的主题挂钩时,你的作文就已经悄悄高出别人一截了.

'巧用对比与反转,让人物关系"说话"'

巧用对比与反转,让人物关系"说话"

高分作文的秘密之一,是懂得"让素材自己说话".怎么做到?靠对比,靠反差,靠人物之间的映照.

比如写"忠诚"这个话题,你可以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忠义无双.但如果只写他,容易变成单薄的赞美诗.这时候,加一个对比人物----吕布.

同样是武艺超群,吕布先后投靠丁原,董卓,最后被曹操所杀.有人笑他"三姓家奴",但换个角度看,他是不是也在乱世中不断寻找归属?而关羽的选择,则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坚守.

这样一对照,你就不是在罗列两个例子,而是在探讨一个问题:在动荡的时代,人该依附权力,还是守护信念?

再比如写"失败与价值",可以对比项羽和刘备.项羽乌江自刎,壮烈谢幕;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却仍坚持复兴汉室.一个宁死不屈,一个忍辱负重.谁更值得敬佩?没有标准答案,但你的思考过程,就是作文的亮点.

我还记得去年有个学生写"英雄的孤独",用了曹操和诸葛亮的对比.他说:"曹操在月夜横槊赋诗,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是霸主的孤独;诸葛亮在五丈原秋风中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贤相的孤独.一个怕天下不服,一个怕主公托付落空----英雄的孤独,从来不是没人陪伴,而是肩上担着太多人的希望."

我当时看完,直接圈出来当作范文读了.你看,这就是人物关系带来的思想张力.

'如何把"老素材"写出"新味道"?'

如何把"老素材"写出"新味道"?

我知道,很多家长担心:"都快被写烂了,孩子再写会不会没新意?"其实,老素材不可怕,可怕的是老思路.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给熟悉的人物,找到一个新鲜的切入点.

比如大家都写"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你能不能写写"诸葛亮的遗憾"?他一生谨慎,却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他辅佐昏庸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伟大,恰恰在于明知结局仍选择前行.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正是我们面对高考,面对人生困境时最需要的吗?

再比如,写"曹操"不一定非得说他"奸雄".你可以写他"爱才如命":他放过曾骂他的陈琳,重用降将张辽,甚至对赵云这样的敌将也心生敬意.他的复杂,正在于他既是屠夫,又是诗人;既残忍,又深情.这种立体的人性,比简单的"好人坏人"标签深刻得多.

我班上有位女生写"女性在历史中的声音",她没写貂蝉,而是写了孙尚香----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她嫁给了刘备,最终在战乱中不知所踪.她说:"她的名字留在史书里,只是为了证明一场联盟的存在.可她有没有想过长江边的风是否温柔?有没有后悔过那场远嫁?"这段话让我心头一震.她用一个边缘人物,撬动了对历史书写中性别缺席的反思.

你看,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只要你愿意多问一句"然后呢?""为什么?""如果换个人会怎样?",就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最后我想说,不是一本打仗的书,它是一面镜子,照的是人心,是选择,是命运.当你写作文时,别急着"用素材",先问问自己:这个人物,让我想到了什么?他让我心疼吗?让我佩服吗?让我害怕吗?

有了这份真实的触动,再结合清晰的主题,哪怕只写一个细节----比如"赵子龙怀抱着阿斗在长坂坡冲杀",你也能写出"责任与信仰的力量".

下次你再写作文,不妨试试这样:先选一个你真正在意的三国人物,然后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跟他谈谈你心里的那个话题.你会发现,那些千年前的身影,突然就有了温度,也帮你拿到了分数之外的东西----思想的成长.

对了,小林后来交了一篇题为的作文,讲的是"在喧嚣时代,沉默也是一种力量".老师给了58分.他笑着对我说:"原来,等,也可以是一种进攻."



小学语文题库,初中语文题库,高中语文题库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