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我都有点"又爱又恨".爱的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恨的是----怎么一写议论文,就只会"司马迁受宫刑写""爱迪生失败一千次"这种老掉牙的例子?我都快能背出下一句了!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前两天,一个高二学生拿着她的月考作文来找我:"老师,我写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来论证奉献精神,分数却不理想."我一看,果然又是"三顾茅庐→出山→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的流水账,结尾一句"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精神",戛然而止.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我叹了口气:"你这是在写人物小传,不是写议论文啊."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其实,这座宝库,咱们高中生要是会用,作文立马就能上个台阶.关键是怎么把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典故,变成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写作素材.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怎么让这些"老熟人"在作文里焕发新光彩. 苏州小学生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别再只写"三顾茅庐",试试换个角度讲故事
说到刘备请诸葛亮,大多数同学第一反应就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这没错,但太单薄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刘备三顾,而不是曹操或孙权?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刘备当时寄人篱下,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凭什么能让卧龙先生动心?是因为他哭得够惨?还是因为他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时那份真诚?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有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觉得刘备打动诸葛亮的,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全班一愣,接着掌声就响起来了.
找中小学生语文题库,就搜微信“易优阅读宝”
你看,这个立意多好!从"礼贤下士"升级到"理想主义者的相互奔赴",一下子就把"三顾茅庐"从一个求职故事,变成了两个灵魂的共鸣.写进作文里,立刻就不一样了.
下次你写这个典故,不妨试试这样开头:"世人皆知刘备三顾茅庐,却少有人问:为何卧龙肯为一败军之将倾尽一生?或许答案不在草庐的柴门之外,而在两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灵魂之间."
关羽的"义",不只是兄弟情,更是人性的重量
提到关羽,大家立刻想到"忠义无双""千里走单骑".但如果你只写这些,很容易陷入"标签化"的陷阱.
我曾经让学生以"义"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个学生写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分析说"这是私情大于公义,不值得提倡".另一个学生却说:"关羽放走曹操,恰恰体现了'义'的复杂性----他不是机器,他是有血有肉的人."
我特别欣赏后者的思考.我们总把关羽当神供着,可里的关羽,也会骄傲(水淹七军后的轻敌),也会犹豫(华容道前的内心挣扎).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的"义"更真实,更有力量.
你可以这样写:"我们敬佩关羽,不是因为他从不失手,而是因为他明知放走曹操会得罪大哥,违背军令,却仍选择遵从内心的道义.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比完美的忠诚更动人."
把人物从神坛拉回人间,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曹操的"奸雄"面具下,藏着怎样的真实面孔?
"曹操是坏人"----这是很多小学生看完的第一印象.但高中作文如果还这么简单二分,就太可惜了.
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心怀苍生,却又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重用人才,连骂他的陈琳都敢用,却又因疑心杀死吕伯奢全家.
这种矛盾,恰恰是写作的富矿.
去年高考,有个学生写"多元视角看英雄",用了曹操官渡之战前夜巡视军营的细节:士兵冻得发抖,他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披在小兵身上,转身却下令处死动摇军心的谋士.她写道:"英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剪影,而是光与影交织的浮雕."
我当时给这篇打了高分.因为她没有简单批判或赞美,而是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所以,当你写曹操时,别急着贴"奸雄"标签.试着问他:"一个人可以既残忍又仁慈,既多疑又信任,这矛盾吗?"答案可能就在你的作文里.
从"赤壁之战"看团队合作,别只盯着诸葛亮
一提赤壁之战,学生就写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仿佛这场胜利全靠他一人撑起.可真是这样吗?
周瑜的统帅之才,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鲁肃的协调作用....少了哪一个,火攻都难以成功.
我常跟学生说:"别把团队功劳写成个人秀."你可以换个角度写:"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个人能算多准,而在于一群人能否各展所长."
有一次,我让学生以"合作"为题写片段.一个学生写:"诸葛亮能算出东风,但他算不出黄盖愿不愿意挨打;周瑜能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调不动长江的风向.唯有当不同的'不可能'相遇,才成就了那个冬天的奇迹."
我读完差点拍桌子叫好!这才是会用素材的学生.
所以,下次写集体成功类主题,别只盯着主角光环.试着挖掘配角的价值,你会发现,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说到底,里的人物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为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充满矛盾,选择与挣扎的"人".我们写作文,不是为了复述故事,而是借他们的经历,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下次你再想写诸葛亮,不妨问问自己:他真的从未动摇过吗?他北伐时,有没有一瞬间想过"算了"?如果有,那坚持才更可贵.
写关羽时,也想想:他的"义"带给他荣耀,也带来了败走麦城的结局.这种悲剧性,是不是更值得深思?
家长们也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别急着让孩子背"人物精神品质大全",而是和他们一起讨论:"如果你是刘备,你会三顾茅庐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曹操,华容道被放走,你会感激还是记恨?"
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深化的过程,也是作文立意自然提升的过程.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好的作文,不是把典故塞进去,而是让典故活起来.当你笔下的人物开始呼吸,挣扎,选择,你的文字,也就有了灵魂.
下次批作文,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句子:"诸葛亮的扇子摇动的不只是风,还有那个乱世中不肯熄灭的理想."----嗯,这才像高中生该有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