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前几天我去外甥家吃饭,正赶上他在写作文,愁得眉头都快拧成麻花.我凑过去一看,题目是"谈坚持",他翻着的摘抄本,念叨:"诸葛亮六出祁山算不算坚持?可老师说不能光堆例子,要'立意提升'...."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我忍不住笑了:"你这不是有现成的好素材嘛,关键是怎么用."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中小学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其实啊,咱们小时候背"滚滚长江东逝水",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觉得热闹;长大后才发现,里那些人物和故事,不只是打打杀杀,更是写作文时能用上的一把好钥匙----尤其是高中生写议论文,要是能把这些老角色讲出新意思,分数自然就上去了. 找中小学生语文题库,就搜微信“易优阅读宝”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怎么把里的人物事例,从"讲故事"变成"讲道理",让孩子的作文不再干巴巴地罗列人物,而是真正"活"起来. 找中小学生语文题库,就搜微信“易优阅读宝”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别再只会说"诸葛亮聪明"了
很多孩子一写智慧,张口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真聪明".没错,这确实是经典桥段,但问题是----全班三十个人,二十五个都这么写,阅卷老师看到第十遍时,估计连茶都不想喝了.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那怎么办?我们得换个角度.比如,与其强调"他多聪明",不如问一句:"为什么在那种绝境下,别人慌得团团转,只有他能想到这个办法?"
苏州小学生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你看,这就引出了"冷静与远见"的主题.草船借箭背后,其实是诸葛亮对天气,人心,敌我心理的精准把握.他不是靠运气,而是建立在长期观察和判断基础上的"系统性思维".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这时候你再写:"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灵光一闪,而在于平日积累的洞察力在关键时刻的自然流露."----是不是立马就深刻了?
我外甥听完直点头,然后小声嘀咕:"原来不是例子不够多,是我不会'挖'."
对喽!素材不在多,在于深挖一层.
曹操也可以是个"反面教材里的正面启示"
提到曹操,不少学生第一反应是"奸雄""心狠手辣".写议论文时,往往用来论证"野心膨胀导致失败"或者"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当然没错,但如果我们只把他当反面典型,那就太浪费这个复杂人物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问学生:"曹操为什么能在乱世中崛起?"
一个女生举手说:"因为他敢用人,哪怕对方曾经反对他.比如张绣投降后杀了他儿子,后来又来投奔,曹操还是接纳了."
我立刻给她点赞.你看,这就是跳出"好人坏人"二元思维的好例子.
我们可以这样立意:真正的领导者,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能在情绪之上做出理性选择.曹操或许冷酷,但他懂得"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代价与必要.
把这个观点放进"格局与胸怀"的议论文里,比空喊"我们要大度"有力得多.
而且,这样的写法还能体现思辨性----不是简单批判曹操,而是理解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决策逻辑.这种思维方式,正是高中作文越来越看重的.
关羽之死,不只是"骄傲惹祸"
"关羽大意失荆州"几乎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故事.老师也常拿它教育人:"骄傲使人落后."
这话没错,但如果你的孩子还在用这句话当论点,那他的作文可能还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咱们不妨多问几句:关羽为什么会"大意"?是因为他天生傲慢吗?还是因为长期胜利带来的环境惯性?甚至,是不是蜀汉整体战略布局出现了问题?
比如,你可以这样写:"当一个人长期被神化,周围人不断迎合他的权威,批评的声音逐渐消失,那么'大意'就不再是个人性格缺陷,而是一种系统性风险."
哇,这一下子就把话题从"关羽太骄傲"升级到了"集体盲区对决策的影响",是不是瞬间高级了?
我之前带的一个学生就这么写了篇作文,题目叫,拿了年级范文.她说灵感来自我爸总嫌她妈唠叨,结果忘了关煤气----"家里没人提醒他,就跟关羽身边没人敢劝一样."
你看,生活和名著,有时候就这么巧妙地打通了.
刘备的眼泪,真的只是"虚伪"吗?
说到刘备,很多孩子嗤之以鼻:"就会哭,假惺惺收买人心."
这话听着痛快,但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太武断了?
眼泪,真的只是手段吗?有没有可能,那也是真情流露?
刘备四十岁前颠沛流离,兄弟散,妻子亡,地盘没,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又被打得满地找牙.他在长坂坡抱着阿斗说"为你损我一员大将",那一刻的眼泪,难道全是表演?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个政治人物的情感表达,是否一定非黑即白?有没有可能是"真感情+智慧包装"的结合?
比如写"情感的力量"这个主题时,可以说:"领导者的泪水未必软弱,有时恰恰是凝聚人心的桥梁.比起冷冰冰的制度,人们更愿意为一个'看得见悲喜'的领袖赴汤蹈火."
这不就跳出了"刘备爱哭=虚伪"的浅层判断,进入了人性与领导艺术的深层讨论?
我女儿去年写"真诚与策略"这个题,就用了刘备摔阿斗的例子,但她没说"收买人心",而是写道:"真正的高明,是让别人觉得你付出的是真心,而你自己也确实动了情."
我当时看了半天,忍不住发朋友圈:"这丫头,比我当年强."
所以你看,哪是什么老古董?它简直就是一座宝藏,就看你会不会挖.
最后我想说,很多家长问我:"孩子读名著没用,考试又不考原文." 其实不是没用,是我们没教会他们怎么"转化".
读,不只是为了知道谁打了谁,而是要学会从人物命运中提炼人生的道理;写作文,也不是背一堆例子去拼凑,而是要用熟悉的材料讲出属于自己的思考.
下次孩子再为作文发愁,不妨陪他一起翻翻,问问:"如果换作是你,在那个位置,你会怎么做?"
也许,一篇有温度,有深度,有亮点的高分作文,就这么聊出来了.
别急着让孩子"写得好",先让他"想得深".
毕竟,笔下的光芒,从来都来自心里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