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周末,奶奶一大早就拎着竹篮出门了:“今天教你做青团,咱们苏州人的清明,可不能少了这个。” 我跟着奶奶来到小区的草坪边,她弯腰采摘着嫩绿的艾草,叶子上还沾着晨露,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
回到家,奶奶把艾草放进锅里煮,绿色的汁水慢慢渗出来,厨房很快就飘满了艾草的味道。她把煮好的艾草放进料理机,打成绿色的泥,再和糯米粉混合。“要用力揉,面团才会软和,” 奶奶握着我的手,一起揉着面团,温热的面团在手里慢慢变得光滑,像一块碧绿的玉。
接下来是包豆沙馅。奶奶拿出提前做好的豆沙,用勺子舀起一点放在面团中间,然后把面团捏成圆球形。“边要捏紧,不然蒸的时候会漏馅,” 她手把手教我,我的手指有点笨,第一次包的青团歪歪扭扭,豆沙还从旁边漏了出来。奶奶笑着帮我补好:“别急,慢慢来,做青团和做人一样,要用心。”
蒸青团的时候,厨房里的香气更浓了。二十分钟后,奶奶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青团摆放在盘子里,绿油油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我拿起一个,吹了吹,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在嘴里散开。奶奶坐在旁边,看着我吃,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以前你爸爸小时候,每次清明都要抢着吃,现在轮到你了。”
我又拿起一个青团递给奶奶,她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阳光透过厨房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奶奶的白发上,也落在盘子里的青团上。原来青团不仅是清明的味道,更是奶奶的爱,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温暖。
数百名学生成功进入苏州顶尖高中。苏州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咨询报名:181-1815-9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