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代学奖是按照诺贝尔的遗愿设立的,其发奖宗旨也是充分尊重诺贝尔的遗愿的。按照诺贝尔的遗愿,代学奖应赠给"代学家,他曾在代学园地里,产生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在遗嘱的末尾,诺贝尔还表示:"我确切地希望,在决定各奖的得奖人时,不顾及得奖人的国籍;只有贡献最大的人,可获得奖金,无论他(或她)是不是出生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里。"
诺贝尔的遗愿是非常美好的,然而,如何掌握理想主义则不容易。何为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内涵中包含着多少道德原则,多少美学艺术原则?在掌握理想原则时是强调它的古典的、永恒性内容还是强调它的现代性内容?这不是像学生在考卷上做出几句理论答案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代学院在评选中选择一些与人类理想、人类总体期待、总体希望相合拍的基本视角和标准。然而,即使选择了最符合理想主义的批评视角,也难以避免批评的主观性。视角、标准、审美判断毕竟是人创造出来的,代学作品极为丰富复杂,人的视野、眼光、能力极为有限,并非三头八臂的瑞典代学院士们尽管辛苦劳作,功劳很大,但也不能不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我们不妨共同作次世纪性的代学之旅,然后看看诺贝尔代学奖的得失。
先看看诺贝尔代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莱涅·苏利-普吕多姆(法国)
1902年狄奥多·蒙森(德国)
1903年比昂斯腾·比昂松(挪威)
1904年弗莱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法国),何塞·德·埃切加莱·伊·埃伊萨吉雷(西班牙)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
1906年吉奥修·卡尔杜齐(意大利)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
1908年鲁道夫·克利斯托夫·奥伊肯(德国)
1909年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
1910年保尔·海泽(德国)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
1912年戈哈特·霍普特曼(德国)
1913年拉宾德拉纳斯·泰戈尔(印度)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罗曼·罗兰(法国)
1916年卡尔·古斯塔夫·魏尔纳·冯·海顿斯塔姆(瑞典)
1917年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丹麦),亨瑞克·彭托皮丹(丹麦)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卡尔·施皮特勒(瑞士)
1920年克努特·汉姆生(挪威)
1921年阿那托尔·法郎士(法国)
1922年哈辛托·贝纳代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
1923年威廉·叶芝(爱尔兰)
1924年乌拉迪斯拉瓦·斯坦尼斯拉斯·莱蒙特(波兰)
1925年乔治·萧伯纳(英国)
1926年格拉齐娅·黛莱达(意大利)
1927年亨利·柏格森(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获奖名单_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添加时间:2024-09-14;更新时间: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