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小说阅读中探究题的应考策略_文学常识

小说阅读中探究题的应考策略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阅读


Word格式下载

全文5000字

小说阅读中探究题的应考策略_文学常识

  文章作者:浙江省温州中学 成旭梅
  
  一、高考求同思维下的必然选择:小说解读的本质学(小说生成论)
  
  高考阅读是被限制和引导了的特殊情境下的阅读,考试情境下的阅读必然不同于生活中的兴之所至,我们须从“我看”,走向“我思”,此时我们的身份不再是普遍意义上的阅读者,而变为解读者、研究者。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势必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引导与规范,一般而言,高考小说探究的要求带来三个方面的限制与引导:1.定向探究——带任务的阅读,有明确阅读目的、要求;2.规范阅读——解读的方法、技巧;3.分析性阅读——一定的深度、一定的开放度。那么,我们如何达到高考小说文本高难度的探究要求呢?
  
  小说创作手法丰富,风格流派繁多,命题人设题角度也因此千变万化,与其花时间归纳和猜测不能穷尽的小说命题角度,不如尝试从一个更贴近小说本质的角度来寻求小说探究题的应考策略,这也许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选择。小说生成本体论即小说四维创作论,与之相关,形成相应的作者价值、文本价值、读者价值。那么,考试的时候我们应该更重视哪个价值?
  
  分析一下,考试时我们被什么限制和引导?是考纲和命题人的意识。在考试情境下为达到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的考试目的,命题人会较多地立足于文本的一种普遍的阅读结果,一种可通过顺着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情思逻辑来把握的阅读结果,也即,命题人的设题会无限靠近作者意识下的文本价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意识正是命题人尤其重视的命题依据。从小说的本质上,从生成论角度来切入,重视流淌融注在语言中的作者意识,这是小说阅读的根本。不管高考出题倾向是保守题、开放题还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新题型,这都是解决问题的根基。
  
  二、作者意识(命题人意识)下的解读品质
  
  从小说生成论的角度说,作者意识大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1.创作的背景;2.小说的标题;3.作者的情感倾向;4.文本的结构方式;5.叙述的视角。
  
  举个例子,来看孙犁小说的经典片段探究:
  
  有人说,这段文字是小说中的赘笔,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本: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解析:不妨从叙述的视角和文本结构方式角度切入。人物、事件、标题等,都是作者的视角选择,或曰结构方式。这是一个战争文学作品,但显然,在主要人物的选择上、事件的集中叙述上、标题的拟定上,都与战争主题的传统现实主义抒写不同,呈现出诗化写作,反差式写作,重点不在于体现战争毁灭式的狰狞,而是人们对于战争的一种心态。这是孙犁心里的战争图景,是抗日战争的审美抒写。因此,这个经典片段恰是孙犁诗化小说的特定标志,自然不能删。
  
  再来阅读课外作品《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小小说),探究:“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文本: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暗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
  
  从文本结构方式和作者情感态度上来分析,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和把握:1.明暗两条线索;2.主要情节:“相认”;3.简洁的用笔:白描、零度写作、冰山理论;4.结局:抱了起来。
  
  解析:作者在结构上运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写一位法国士兵赶走了侵略者,重新找到了以前的恋人的喜剧;暗线则是写侵略者对被侵略者不但在物质上造成了伤害,而且也深深地侵入了被侵略者的精神领域,给他们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使喜剧一下子又变成了悲剧,从而深深打动了读者。作者在语言上力求简洁,以白描手法,用寥寥数语把两人一生中最不平常也是最痛苦最尴尬的瞬间凸现给读者。至于两人在此之前和在此以后的漫长时间,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是冰山一角的示现法,言简意丰,平中见奇,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作者的情感态度很鲜明:“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了起来。”这是一个足以令人刺痛和泪下的结局。由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故事,约安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堕落。德军对家乡的侵略、掠夺,使人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为了生存,约安只能违背自己做人的尊严,贩卖自己的身体,贬低自己的灵魂,她是被迫的。小说在情节上并未着意表现约安的堕落,相反,着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忘情的相认——当士兵和恋人相认的瞬间,士兵忘记了恋人的妓女身份,而约安也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真爱是他们拥抱在一起忘记一切的催化剂,真爱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文本名为“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是富有深意的:德军剩下的东西是废墟,还有人类对生活更大的憧憬和更多伟大的爱。因为,战争可以毁灭无数牢固的建筑、无数执著的生命,但却不能毁灭人类对生活的希望。也许,希望之光只有那么一点点,

《小说阅读中探究题的应考策略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10-19;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10-19-3512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