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指导 > 小学语文 (05184900)
易优作文网——《草房子》电子版阅读——《草房子》阅读指导

《草房子》电子版阅读——《草房子》阅读指导


来源:苏州易优语文阅读写作培训   纠错

标签: 草房子 曹文轩     2025-02-13


Word格式下载

全文6214字

《草房子》电子版阅读——《草房子》阅读指导

《草房子》内容概括、人物分析、品质提炼及作文题目设计:


一、《草房子》内容概括(约1000字)


《草房子》是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江南水乡油麻地为背景,围绕男孩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展开。故事通过桑桑的视角,描绘了一群少年儿童在纯真与苦难交织中成长的动人画卷。


主要情节脉络:


1. 桑桑的童年奇遇:作为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既有顽皮的一面(如用蚊帐捕鱼、拆柜子做鸽笼),也有善良的本性。他在目睹身边人的命运起伏中逐渐成熟,最终因患重病而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


2. 秃鹤的尊严抗争:天生秃头的陆鹤因外貌饱受嘲笑,曾用生姜擦头、戴帽遮掩,最终通过文艺汇演中出色饰演“秃头连长”赢得尊重,展现了自尊与倔强。


3. 杜小康的家道中落:原为富家子的杜小康因父亲破产被迫辍学,与父亲在芦苇荡养鸭历经磨难,从傲慢少年蜕变为坚韧担当的“小大人”。


4. 秦大奶奶的救赎:最初因土地纠纷与学校对抗的老妇人,因救落水女孩乔乔而改变,最终为保护学校南瓜溺水身亡,完成了从偏执到无私的转变。


5. 其他人物群像:纸月的文静与神秘身世、细马收养家庭的挣扎、蒋一轮与白雀的遗憾爱情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悲悯的乡村图景。


作品主题:小说通过少年们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尊严、苦难、亲情与人性之美,被誉为“中国的《爱的教育》”,其语言优美如诗,细节刻画细腻,展现了曹文轩对“悲悯情怀”的深刻诠释。


二、重要人物分析及品质提炼


1. 桑桑


- 品质:好奇心强(异想天开)、善良(帮助纸月)、勇敢(直面疾病)。


- 成长意义:教会学生保持童真与探索精神,同时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 适合作文题:《成长的蜕变》《那些童年的“奇思妙想”》《生命中的一课》。



2. 秃鹤(陆鹤)


- 品质:自尊倔强(反抗嘲笑)、集体责任感(为校争光)。


- 成长意义:启示学生正视自身缺陷,用行动赢得尊重。


- 适合作文题:《尊严的力量》《不一样的闪光点》《战胜嘲笑的声音》。



3. 杜小康


- 品质:坚韧担当(扛起家庭责任)、逆境成长(芦苇荡养鸭)。


- 成长意义:鼓励学生直面挫折,培养责任感。


- 适合作文题:《风雨中的成长》《家的重量》《从富家子到男子汉》。



4. 秦大奶奶


- 品质:固执到无私(舍己救人)、对土地的眷恋。


- 成长意义:传递“善良可以改变偏见”的价值观。


- 适合作文题:《迟到的理解》《守护者的背影》《一颗心的救赎》。



5. 纸月


- 品质:文静坚韧(忍受身世之谜)、隐忍善良(默默关怀他人)。


- 成长意义:教会学生以柔克刚,用内在力量面对困境。


- 适合作文题:《沉默的力量》《藏在心底的秘密》《月光下的微笑》。



三、学习建议


1. 主题讨论:围绕“苦难与成长的关系”展开辩论,结合书中人物命运分析。


2. 写作训练:


   - 仿写练习:选取书中环境描写段落(如草房子的金色屋顶、芦苇荡的苍茫),学习比喻与细节刻画。


   - 人物小传:以“我眼中的______”为题,结合人物品质撰写读后感。


3. 跨学科活动:绘制油麻地地图标注人物事件,或编排课本剧演绎“秃鹤演出”“秦大奶奶救乔乔”等经典片段。


四、补充资源推荐


- 影视对比:观看电影《草房子》(1998年),对比文学与影像叙事的差异。


- 拓展阅读:曹文轩《青铜葵花》中类似主题的苦难书写,深化对“悲悯情怀”的理解。


第一章 秃鹤


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为秃鹤。秃鹤所在的那个小村子,是个种了许多枫树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那些把手插在裤兜里或双臂交叉着放在胸前的老师们,看着看着,就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种笑了。


但在桑桑的记忆里,秃鹤在读三年级之前,似乎一直不在意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抚摸。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两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来。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舞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秃鹤不再快活了。


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天虽下雨,但天色并不暗。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秃鹤的头就分外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秃鹤感觉到了,这两个女孩的眼睛正在那把红油纸伞下注视着他的头。他从她们身边走了过去。当他转过身来看她们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两个女孩正用手捂住嘴,遮掩着笑。秃鹤低着头往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走进教室,而是走到了河边那片竹林里。


雨沙沙沙地打在竹叶上,然后从缝隙中滴落到他的秃头上。他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秃鹤捡起一块瓦片,砸了过去,惊得那几只鸭子拍着翅膀往远处游去。秃鹤又接二连三地砸出去六七块瓦片,直到他的瓦片再也惊动不了那几只鸭子,他才罢手。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走向教室。


晚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不上学了。”


“有人欺负你了?”


“没有人欺负我。”


“那为什么说不上学?”


“我就是不想上学。”


“胡说!”父亲一巴掌打在秃鹤的头上。


秃鹤看了父亲一眼,低下头哭了。


父亲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他转身坐到灯光照不到的阴影里的一张凳子上。随即,秃鹤的秃头就映出了父亲手中烟卷忽明忽暗的亮光。


第二天,父亲没有逼秃鹤上学去。他去镇上买回几斤生姜:有人教了他一个秘方,说是用生姜擦头皮,七七四十九天,就能长出头发来。他把这一点告诉了秃鹤。秃鹤就坐在凳子上,一声不吭地让父亲用切开的姜片,在他的头上来回擦着。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秃鹤很快就感到了一种火辣辣的刺痛。但秃鹤一动不动地坐着,任由父亲用姜片去擦着。


桑桑他们再见到秃鹤时,秃鹤依然还是个秃子,只不过那秃头有了血色,像刚喝了酒一样。


不知是纸月还是香椿,当秃鹤走进教室时,闻到了一股好闻的生姜味,便轻轻说出声来:“教室里有生姜味。”


当时全班的同学都在,大家就一齐嗅鼻子,只听见一片吸气声。随即都说确实有生姜味。于是又互相地闻来闻去,结果是好像谁身上都有生姜味,谁又都没有生姜味。


秃鹤坐在那儿不动。当他感觉到马上可能就有一个或几个鼻子顺着气味的来路嗅呀嗅地要嗅到他,并要嗅到他的头上时,说了一声“我要上厕所”,赶紧装出憋不住的样子跑出了教室。他跑到河边上,用手抠了一把烂泥,涂在头上,然后再用清水洗去。这样反复地进行了几次,直到自己认为已经完全洗去生姜味之后,才走回教室。


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秃鹤的头上依然毫无动静。


夏天到了,当人们尽量从身上、脑袋上去掉一些什么时,秃鹤却戴着一顶父亲特地从城里买回的薄帽,出现在油麻地人的眼里。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房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桑桑喜欢这些草房子,这既是因为他是草房子里的学生,又是因为他的家也在这草房子里。


桑桑就是在这些草房子里、草房子的前后及四面八方来显示自己的,来告诉人们“我就是桑桑”的。


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

追随永恒(代跋)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的提出,等于先承认了一个前提: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我们是带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与沉重感的。我们在咀嚼这一短语时,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


但我对这一命题却表示怀疑。


作为一般的,或者说是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说法,我认为这一命题可能是成立的。因为,有目共睹,今天的孩子其生存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面临的世界,已不再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昨日的孩子”相比,都起了明显的变化。


然而,如果我们一旦将它看成是一个抽象性的或者说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提出时,我则认为它是不能成立的。我的观点很明确——在许多地方,我都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于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我对这样一个大家乐于谈论而从不怀疑的命题耿耿于怀,并提出疑问,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取向、观察生活的态度、体验生活的方式乃至我们到底如何来理解“文学”。


遗憾的是,在这短小的篇幅里我根本无法来论证我的观点。我只能简单地说出一个结论: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


由此推论下来,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总而言之,自有文学以来,无论是抒情的浪漫主义还是写实的现实主义,它们所用来做“感动”文章的那些东西,依然有效——我们大概也很难再有新的感动招数。


那轮金色的天体,从寂静无涯的东方升起之时,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之动情。而这轮金色的天体,早已存在,而且必将还会与我们人类一起同在。从前的孩子因它而感动过,今天的这些被我们描绘为在现代化情景中变得我们不敢相认的孩子,依然会因它而感动,到明日,那些又不知在什么情景中存在的孩子,也一定会因它而感动。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我们一旦默读这一短句,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进行一种逻辑上的连接:只有反映今日孩子的生活,才能感动今日的孩子。我赞同这样的强调,但同时我想说:这只能作为对一种生活内容书写的倾斜,而不能作为一个全称判断。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我们的早已逝去的苦难的童年,一样能够感动我们的孩子,而并非一定要在写他们处在今天的孤独中,我们表示了同情时,才能感动他们。若“必须写今天的生活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结论的话,那么岂不是说,从前的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再具有感动人的能力因而也就不具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岂不是说,一个作家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经验都不再具有文学素材的意义,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随风而去了吗?


再说,感动今世,未必就是给予简单的同情。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的处境的善恶与优劣。对那些自以为是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孩子的处境作是非判断、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我们何不这样问一问:当那个曾使现在的孩子感到痛苦的某种具体的处境明日不复存在了呢——肯定会消亡的——你的作品又将如何?还能继续感动后世吗?


就作家而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份独特的绝不会与他人雷同的生活。只要你曾真诚地生活过,只要你又能真诚地写出来,总会感动人的。你不必为你不熟悉今天的孩子的生活而感到不安(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对今天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一无所知)。你有你的生活——你最有权利动用的生活,正是与你的命运、与你的爱恨相织一体的生活。动用这样的生活,是最科学的写作行为。即使你想完全熟悉今日孩子的生活(而这在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你也应该有你自己的方式——走近的方式、介入的方式、洞察和了悟的方式。我们惟一要记住的是,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我们只不过是想看清楚它们是在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罢了。


追随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

曹文轩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小学语文题库,初中语文题库,高中语文题库
苏州小学语文阅读作文培训,就找易优吴老师,20余年培训经验,帮助数千名小学生成为语文学霸,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应试技巧。苏州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咨询报名:181-1815-989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