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亮功的《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里屡次谈到教育的紧要,譬如这么一段文字,尼克尔在其所着《拜伦传》中曾说过:“从历史上看,每值我国(英国)遭逢危急存亡的大难时,这些从大学冒出来的智慧之火,便将整个国家燃烧出一个新的生命。从威克立夫、拉替麦、洛克、吉本、马考莱诸大家一直到目前的物理学时代止,每一时代的推动者很少是大学圈外的人。”??杨亮功,1897年生于安徽,后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所以他亲历了当时中国的风云变幻,教育改革正是其中之一。在之前,受教育仅是某部分人的专属权力,并且享受这部分特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君王的至上地位可以永远延续,而同时又可以利用自己专属的思维体系支配无知识的社会底层,因此在这段时期,对权力的重视程度必然远胜过对经济的关注,并且,我们重阅历史会发现,中国的改朝换代极少是受经济衰退、经济危机而发生的,通常都是由于政权方面的分歧而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亡国。但是时光行进到了清末,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部分人对本国底层的专制已经壮大到一个国家对世界上势力较弱的国家的横行专权,因此,一批清醒的知识分子翻然醒悟,惟有科学的普及,教育的大众化才是避开亡国命运的根本,在那个时代,中国从北到南突然暴发出了办实业、办公学的狂潮,中国终于能结束教育的专制而转折向平民化,最功不可没的应当是这一批有胆有识的知识分子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就是使各方面均衡的发展,譬如既重视经济,也不忽略环境保护,我总以为,这每一个方面彼此是相关联的,有我们已知的,也有我们还未察觉到的;教育对于人这一个体来讲,它不单指知识储存量,还包含启发他的创造力,以及加深他的内在涵养,所以,健康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要,不能全力只强抱着经济,把人训练成发财致富的机器、工具,机器是不具有再生能力的,各方面的同时重视,才能彼此的相互促进,和共同的持续发展。科学的眼光首先是一种宏观的眼光。许多人谈到中国的教育时,会比较观点一致的指出它的“高产出,低质量”,其实这里面不但有学生素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着教师素质的不达标,这很显明的说明了中国教育体制的严重失衡,此种有缺撼的体制对于个人及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的。我们常常听到“上大学无用”的议论,假使我们尽快纠正而今的教育体制,就能够显现出“上大学”的益处。教育本来是于国于民有利的,然而应用时若是稍有疏漏,便会与它的初衷背道而驰了,甚至无辜背上许多怨艾。??在本文首段及杨亮功的这本书里所谈到的教育主要指大学教育,而实际上,教育应当是一个体系,最细可以从幼儿园开始,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受到等同的重视,但在中国的情况是,甚至上每一个阶段都是很纷乱的,更说不上成体系。??常常有人讲,教育有许多种,学校教育只是一部分,不能让学校担受太重的
_______以下内容隐藏,需要会员权限_______
开通【VIP会员】免费查看,点此—>购买会员(VIP会员可阅读和下载本站所有文章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