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学
大致说来,经典文本有四个主要特征: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实质的创造性与无限的可读性。这四个特征其实也同时揭示了教学这类经典文本的着力点,即通过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带领学生领略一番经典的魅力。也就是说,教学这类经典文本,应把“鉴赏”作为解读与教学的主要指向。在立足于“鉴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谈到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朱自清先生曾经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有过非常明达的阐释:“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认为,“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而这里所说的经典的价值“在文化”,“不在实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鉴赏”。
关于“鉴赏”,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时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并针对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要求,比如针对第三、第四学段,更是明确提出了“鉴赏”的概念:“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应该说,《祖父的园子》一文的解读与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与背景。
下面,我们就以《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展现一个比较完整的、以“鉴赏”为主要目标的解读与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萧红的作品两篇,分别是《火烧云》(四年级上册)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册),都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两个文本都堪称经典,充分表现了萧红独特的语言特点:诗意的笔致,细腻的观察,自由灵动的色彩与空间的转换……其中,《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率性与纯真,那自由、健康、快活的生命,那丝丝闪耀着的明亮的色彩,成为深深打动读者的基本质素。
那么,面对这样的经典文本,应该如何解读,又如何将解读的成果转化给课堂资源呢?
首先,引导学生走近萧红,走近祖父。先与学生交流萧红与她的自传性小说《呼兰河传》,再自然引出祖父对于萧红非同一般的意义,请学生阅读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
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请学生讨论:读这段文字,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读来有点絮絮叨叨?
这样的设计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的香港,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散文化的抒情小说。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萧红一生的坎坷经历来看,祖父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是唯一爱她的人,祖父的爱成为萧红童年时代唯一的温暖和亮光,祖父的园子就是对已经逝去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因此,这种关于祖父的看似絮絮叨叨的描写实则充满了深情。我们感慨于这种看似稚拙而又抒情率性的表达,这是萧红创作语言上的非常重要的特点,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当然体现在这篇《祖父的园子》里。课始进行这样的对话,就为整个文本的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与情感基调。
然后,引领学生走进“祖父的园子”,初步感受园子的美好。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请学生思考: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请学生自由回答,并将重点词汇板书在黑板上。孩子们的解读精彩纷呈:祖父的园子是美丽的园子、欢乐的园子、自由的园子、明亮的园子、五彩缤纷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如此丰富的阅读体验,一方面是缘于这篇经典文本的丰富性与无限的可读性给予了学生巨大的阐释与表达空间,另一方面也缘于对学生阅读初感的尊重。应该说,这是对文本的整体鉴赏,也是初步鉴赏。
接着,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