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周子昂,男,四年级,入学前写作文不会设计对话,即使有对话也很生硬:写《和爸爸去钓鱼》时,对话只有 “爸爸说‘钓鱼要耐心’,我说‘知道了’”,没有 “语气、动作配合”,缺乏互动感,读者无法感受到父子间的交流氛围。辅导方案核心是 “对话生动性训练”:1. 对话格式学习:明确 “对话要加‘语气词’(呀、呢、哦)和‘动作描写’”,比如把 “爸爸说‘钓鱼要耐心’” 改成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钓鱼要耐心呀,不能着急’”;2. 情景对话设计:给出生活情景(如 “妈妈教我做饭”“同学借文具”),引导他设计有语气、有动作的对话,比如 “妈妈拿着铲子,对我说‘倒油的时候要小心,别溅到手上哦’,我点点头说‘我会小心的,妈妈’”。辅导过程中,每次写作文前做 “对话设计练习”,比如写《帮奶奶买菜》前,练习设计 “我和奶奶的对话”:“奶奶指着青菜说‘这个青菜新鲜,我们买一点吧’,我拿起青菜看了看,说‘好呀,奶奶,我来拎菜’”;写作文时提醒他 “给对话加动作和语气”,避免生硬。辅导后,周子昂的《和同学一起做手工》中对话 “小明拿着剪刀,对我说‘剪圆形的时候要慢一点,别剪歪了’,我吐了吐舌头说‘知道啦,我会慢慢剪的’,说完我们都笑了”,生动有互动感;后续写作文会主动设计对话,加入语气和动作,作文画面感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