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八法”_文学常识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八法”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200字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八法”_文学常识

  浙江桐乡市桐乡教师进修学校 付启胜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但在古代汉语里却经常出现。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有三种,分别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本文只对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作一些分析。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八种常见的句子结构,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二者未构成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分析:例句(1)中“籍”和“吏民”皆为名词,两者连用,“籍”用作动词,意思是“登记”;例句(2)中“刑”和“人”皆为名词,两者连用,“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例句(3)中“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名词性短语(偏正短语),两者连用,“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二、名词+而+动词
  
  名词和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用连词“而”连接,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苏轼《赤壁赋》)
  
  分析:例句(1)中名词“墓”和动词“葬”之间用“而”相连,“墓”活用为动词,译为“筑墓”;例句(2)中名词“衣冠”和动词“见”之间用“而”相连,“衣冠”活用为动词,译为“穿衣戴帽”;例句(3)中动词短语“顺流”和名词“东”之间用“而”相连,“东”活用为动词,译为“向东进发”。
  
  三、名词+代词
  
  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如果它置于代词之前,则常活用为动词。例如:
  
  (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2)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句(1)中名词“函”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例句(2)中名词“蹄”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蹄子踢”;例句(3)中“之”的词义已经弱化,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但分析时可以作为代词理解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判断“八法”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29;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29-359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