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标准化答题模板汇总
苏州易优中考语文培训,吴老师语文课(Tel:181-1815-9898)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她正陪着上五年级的儿子做作业.孩子皱着眉头读一篇短文,题目是,后面跟着三个问题.他一边读一边嘀咕:"这道题问'作者为什么写梧桐叶落下的声音',我怎么看不出来啊?"妈妈也一脸无奈地翻着参考答案,说:"我也搞不懂,明明文章里没直接写原因,怎么就要答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这一幕让我特别有感触.其实不只是家长困惑,很多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面对阅读理解题都开始"卡壳"----不是不会读,而是不知道怎么"答到点子上".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规则",分享一些实用又接地气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也让家长辅导时心里更有底. 苏州小学生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找中小学生语文题库,就搜微信“易优阅读宝”
先读懂再答题:别急着下笔,先把文章"吃透"
很多孩子一看到阅读题,就迫不及待地跳过文章,直接看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关键词"抄句子".结果呢?答非所问,漏掉重点,逻辑混乱.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我班上有位学生小宇,平时读书挺多,但考试阅读总丢分.一次讲评试卷,我发现他有一道题的答案是从文中摘了整整两句话,密密麻麻写了一大段,可老师只给了0.5分.问他为啥这么写,他说:"我觉得这段话最长,肯定重要." 苏州易优吴老师中考语文阅读写作培训(TEL:181-1815-9898)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误读策略". 苏州易优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家长信赖,学生喜欢。 hTtps://wWw.euzW.net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先通读全文,像听故事一样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弄清楚它讲的是谁,发生了什么事,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或道理.可以边读边用铅笔轻轻画出关键人物,时间,地点,或者圈出你觉得"有点特别"的词句. 苏州易优阅读写作精华课,(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比如读,你读完应该能说出:"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在车站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心里很感动."这就叫"把握主要内容".有了这个基础,再去看问题,才能答得准.
建议家长陪孩子练习时,可以这样问:"这篇短文讲了个什么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如果孩子能说清楚,说明他真读懂了;如果说不清,那就得回过头再读一遍.
问题有"套路",答案有"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看起来千变万化,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换汤不换药".只要掌握几类常见题型的答题思路,孩子就能做到"心中有谱,下笔不慌".
举个例子:
**题型一:某个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这是高频题.比如:"'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盆花'中的'小心翼翼'能不能去掉?请说明理由."
很多孩子会答:"不能,因为这个词很重要."----这等于没答.
正确思路是三步走:
1. 不能删;
2. 解释词语意思("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谨慎);
3. 结合语境说明作用(表现出他对花的珍爱,生怕摔坏了);
4. 如果删掉,表达效果就弱了.
标准答案可以这样组织:
"不能删去.'小心翼翼'形容做事十分谨慎小心,这里写出了他对待花盆时的小心态度,表现了他对这盆花的珍惜和爱护之情.如果删去,就不能突出这种细腻的情感,语言也显得平淡了."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练,选一句带修饰词的话,故意去掉那个词,让孩子感受语气的变化.比如把"轻轻地关上门"改成"关上门",问问孩子感觉有什么不同.这样他们就明白:词语不是白写的.
再比如:
**题型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类题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比如:"文章第一段写'那天阳光很好,风也不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孩子容易答成"描写天气",但不够完整.
标准思路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 内容上:描写了当时的环境,营造了某种氛围(如温馨,宁静);
- 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引出下文.
答案示例:
"这句话描写了当天晴朗温和的天气,营造了一种平静美好的氛围,同时也为下文人物愉快的心情或接下来发生的温馨事件做了铺垫."
平时读书时,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个小游戏:随机挑一段开头或结尾,问"你觉得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它悄悄告诉了我们什么?"慢慢孩子就会养成"读深一层"的习惯.
情感题别瞎猜,要从"证据"出发
最让家长头疼的,可能就是"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题.孩子常常靠"感觉"答题,比如"我觉得作者很伤心",但拿不到分.
关键在于:感情不是凭空来的,必须从文中找到"证据".
比如一篇写奶奶缝毛衣的文章,结尾说:"灯光下,她的手微微发抖,针线却依然稳稳地穿行."如果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就不能只写"感动",而要结合细节分析.
正确答法:
"表达了作者对奶奶深深的敬爱与心疼.从'手微微发抖'可以看出奶奶年纪已大,身体不再灵活,但她仍在坚持为'我'缝毛衣,'针线却依然稳稳地穿行'说明她用心良苦.这种对比让作者既感动又心酸."
你看,每一种情绪都有文本支撑.
建议家长辅导时,引导孩子多问自己:"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哪个词让你觉得他是这个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拍脑袋"答题了.
我还记得班里一个女孩以前总写"作者很开心",后来我让她每次答题前先划出三处能体现情感的词句,再组织语言.一个月后,她的阅读理解平均分从7分提到了9.5分.
答题要"像说话,但更完整"
最后提醒一点:很多孩子答案意思是对的,但表达太零碎,被扣分很可惜.
比如问:"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孩子答:"因为看到了大海,还捡了贝壳."
听起来没错,但太简单,缺乏逻辑连接.
更好的说法是:
"因为这次旅行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大海,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还在沙滩上捡到了漂亮的贝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说是难忘的."
差别在哪?多了因果连接词("因为....所以"),补充了感受,句子更完整.
我常跟学生说:"答题就像跟老师聊天,你要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别让人猜."
家长可以在家模拟"小课堂":你当老师提问,孩子口头回答,答完你反馈:"意思我听懂了,但能不能说得再完整一点?比如加上'因为''所以''表现了'这些词?"几次下来,孩子自然就掌握了表达节奏.
结语:
阅读理解不是"神秘学科",它考验的是孩子的理解力,分析力和表达力.作为老师,我始终相信:没有不会的孩子,只有还没找到方法的孩子.
与其盯着分数焦虑,不如静下心来,陪孩子一道题一道题地拆解,一句一句地打磨.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不懂"的文字,慢慢变成了孩子笔下流畅的答案;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标准答案",也成了你们共同进步的脚印.
下次当你坐在孩子身边,看他读完一篇文章,抬起头说"我知道这道题该怎么答了",那一刻的欣慰,一定值得所有的陪伴与坚持.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应试技巧。苏州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咨询报名:181-1815-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