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那天,我坐在办公室批改作文,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写,开头是:"我的妈妈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我忍不住笑了,这哪是写妈妈,分明是照着"人物描写模板"填空呢!可转念一想,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变成文字". 苏州易优吴老师中考语文阅读写作培训(TEL:181-1815-9898)
其实啊,不只是写作,阅读理解也常常让孩子们一头雾水.明明文章读了好几遍,题目一来,还是懵----"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感情?"这些问题就像藏在课文里的小怪兽,专挑孩子最没准备的时候跳出来吓人. 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把这只"阅读理解小怪兽"揪出来,好好聊聊怎么用方法,技巧和一点点"语文小聪明",把它变成你学习路上的好伙伴.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先读懂"它"在说什么,再想"它"想说什么
有一次,我问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他飞快地回答:"讲了一个小男孩和小狗的故事."我说:"对,但还不够."他又补充:"小狗走丢了,男孩找了一整天."我点点头:"这就好多了."
苏州小学生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你看,很多孩子做阅读理解的第一步就错了----他们不是在"读内容",而是在"猜答案".比如看到"天空灰蒙蒙的",立马写"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可如果上下文根本没提心情呢?那不就成了"强行押韵"? 易优语文培训,(TeL:181-1815-9898)苏州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真正有效的第一步,是像侦探一样,先把事实理清楚:谁?做了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结果怎样?这叫"信息提取".你可以边读边在心里画个小地图,或者用铅笔轻轻划出关键句.比如读到"奶奶的手颤抖着,却还是把最后一块糖塞进我口袋",你就知道:这里有动作,有细节,可能藏着情感.
苏州易优语文培训,中小学阅读写作同步提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等你把"它在说什么"搞明白了,再来琢磨"它想说什么"----也就是作者的意图,情感或道理.这时候,那些细节就成了线索.奶奶为什么要塞糖?她是不是舍不得?是不是身体不好?从这些地方出发,答案自然就浮出来了. 苏州吴中区小学生作文培训,就来易优悦读
关键词不是"长得特别"的词,而是"藏着情绪"的词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词一看就"不对劲"?比如一篇文章里反复出现"冷""空荡荡""沉默",哪怕作者没说"我很伤心",你也觉得气氛怪怪的.这就是关键词的魔力.
但很多孩子找关键词,专挑"花里胡哨"的成语,比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觉得这种词肯定重要.可如果整篇文章都在写考试失利后的失落,偏偏第一句用了"阳光明媚",那你就要多留个心眼了----这可能是"反衬",用好天气衬托坏心情.
真正的关键词,往往是那些"普通但重复"或"突然变化"的词.比如:
- "爸爸平时总爱笑,今天却一句话也没说." ----"却"字就是关键,说明有转折.
- "我紧紧攥着那张试卷,手心全是汗." ----"紧紧攥着""全是汗",说明紧张.
教孩子时,我常让他们玩"词语侦探"游戏:读一段话,圈出三个你觉得"最有感觉"的词,然后说说为什么.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从字缝里读出情绪.
答题不是写诗,要"踩点得分"
最让我头疼的,是那种写得密密麻麻却不得分的答案.比如问:"作者为什么描写老槐树?"孩子答:"因为老槐树很高很大,夏天可以乘凉,小时候我在树下玩耍,很有回忆."听起来挺感人,可问题是----这是你自己的回忆,不是作者的!
阅读理解不是写日记,不能"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场"有证据的对话"----你得从文章里找依据,一句一句摆出来.
这里分享一个我家学生都用的"三句话模板":
1. **直接回答问题**(一句话概括)
→ 比如:"作者描写老槐树,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2. **引用原文+分析**(找1-2处关键句,解释它怎么支持你的观点)
→ "文中写道'老槐树的影子像极了爷爷的背影',说明这棵树承载着亲情记忆."
3. **总结升华**(简单收尾,不用太长)
→ "因此,老槐树不仅是景物,更是情感的寄托."
这个模板不是死板的,但它能帮孩子避免"东拉西扯".就像盖房子,先搭架子,再填砖瓦,最后刷墙,有条不紊.
家长辅导时,可以这样问:"你这句话,文章里有吗?""你能找到原句吗?"慢慢引导他们学会"言之有据".
平时读得多,不如读得"有心"
总有家长问我:"老师,我家孩子天天看书,怎么阅读理解还是不行?"我就反问:"他看书时,会停下来想想人物为什么这么做吗?会注意到作者用了什么词写雨吗?"
看书多当然好,但如果只是"看热闹",那和看动画片区别不大.真正提升阅读理解的,是"有心"的阅读.
什么叫"有心"?举个例子:孩子读,读到夏洛织网写字那段,你可以问他:"如果夏洛不会写字,故事会怎样?""作者为什么选'谦卑'这个词?"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能让孩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我建议每天留出15分钟,做"慢阅读"练习:读一小段(三四行就行),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段写了什么?(事实)
2. 哪个词让你有感觉?(关键词)
3. 作者想让我感受到什么?(情感/意图)
坚持两周,你会发现,孩子看文章的眼光不一样了----他们开始"读进去",而不是"读过去".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阅读理解,考的从来不只是语文,更是孩子的观察力,共情力和思维能力.我们教的也不只是"怎么得分",而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下次孩子又对着题目发愣时,别急着给答案.不妨坐下来,轻声问一句:"来,咱们一起看看,作者到底在悄悄说什么?"
有时候,一道题的突破,不是因为技巧多高明,而是因为有人愿意陪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文字背后的心意,读出来.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应试技巧。苏州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咨询报名:181-1815-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