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第一步,“忆真实经历找素材”。带吴雨桐重游甪直古镇,让她回忆自己真实的经历:比如在古镇的 “张记茶馆” 喝了一杯阿婆茶,阿婆给她加了两块冰糖,茶有点涩但很甜;在巷子里看到一位爷爷在做麦芽糖,用小锤子敲的时候 “叮叮” 响,她买了一块,嚼起来黏黏的,有麦子的香;走在 “东美桥” 上,她扶着石栏杆,看到桥下有小鱼游过,桥身的石头上有很多小坑,像老人的皱纹。这些都是她真实经历的,不是范文里的。第二步,“抒真情实感写细节”。指导她写 “阿婆茶”:“张记茶馆的阿婆头发花白,递茶给我的时候,手有点抖,茶碗是粗瓷的,边缘有点磨手。茶刚喝进去有点涩,可咽下去后,嘴里就甜了,阿婆说‘这是甪直的老茶,要慢慢品’,我品着品着,觉得比家里的果汁还好喝。” 写 “麦芽糖”:“爷爷的锤子敲在麦芽糖上,‘叮 —— 叮 ——’,声音脆生生的。我买了一块,放在嘴里,黏得粘住了牙齿,用力嚼的时候,能尝到麦子的香,慢慢就化了,甜得一点都不腻,我连手指上沾的糖渣都舔干净了。” 这些细节里有她的真实感受,不是套来的。第三步,“定主题显个性”。引导她把真实经历和主题结合,比如 “甪直古镇的甜”,用 “阿婆茶的甜”“麦芽糖的甜”“桥边小鱼带来的心里的甜” 串联作文,写出属于她自己的 “甪直游记”,而不是范文的 “翻版”。
难点突破:套作的核心是 “无真实经历、无真情实感,依赖现成内容”,通过甪直古镇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知道 “自己的经历比范文更有价值”。针对 “不知道写什么真实经历”,教学生 “回忆三要素”:“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比如吴雨桐看到阿婆、听到锤子声、感受到茶的甜;针对 “不会抒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把 “我觉得好” 转化为 “为什么好”,比如不说 “麦芽糖好吃”,而说 “黏住牙齿、麦子香、甜不腻”,让感受有依据;针对 “依赖范文”,告诉学生 “范文是参考,不是模板”,自己的经历哪怕普通,只要写细、写真,就比套范文好。同时,用甪直古镇的独特元素(阿婆茶、麦芽糖)让学生有 “独家素材”,避免和别人套同一个范文,逐渐走出套作误区。

数百名学生成功进入苏州顶尖高中。苏州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咨询报名:181-1815-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