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三个入门_文学常识

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三个入门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标签: 阅读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300字

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三个入门_文学常识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陈素志
  
  陶渊明有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之一)。不可否认,阅读与鉴赏古典文学作品与读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学识素养密切相关,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但是因个体主观因素的干涉,难以缺乏同一的标准,这样就又造成了文本解读的差异性。有了“疑义”,自然需要深入剖析,取长补短,去除粗糙,存取精粹,得疑义之的解。
  
  一.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代注疏
  
  汉语言文字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这样解释可以得此意,那样理解又可以得彼意。比如说古典诗歌,因为受篇章字数、声韵格律的限制,作者运用字和词时往往需要仔细推敲,取其精炼概括,选择具有丰富联想和想象的、有较大回旋余地的一类;在篇章结构上,又需要熔铸旧新,力求变化;加上古今言辞颇多殊异,历代学人对义理考据词章又多各有偏执,众说纷纭,导致读者莫衷一是。一些诗歌历代注家众多,有的号称“千家注”,诗中的有些地方不看注解不能了解其中的涵义;也有些辞句,因为聚讼纷杂,使人越看越糊涂,甚至形成千余年来悬而未决的文坛陈案……这样,读者对古典诗歌独自研习,自然就会有见仁见智的分歧,从而产生许多疑义。这些疑义不解决,既不利于个人学养的进步,也不利于学术的交流批判,更谈不上古为今用,美化我们的生活。
  
  有人提倡,大家在赏析古典文学作品时要敢于陈述己见,尽管意见不成熟,还是要写出来,以便大家一起讨论,取得“真意”。也有人主张,问题只有通过研究,考察,才能由不同而终归于一,有的则可以不必求同,继续各存其异。
  
  其实不管哪个注家有多高明,有多自信,谁也不敢专断自己的见解就是一定与作者用心完全契合的。西方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阅读鉴赏的多样化,文学作品的价值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广泛意义。倒是大家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争鸣一番,才是鉴赏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它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帮助大家找寻思索问题的线索,顺着与己不同的路子,去参考寻绎,抉择去取,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援情度理,融会贯通,进一步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可以说,没有诸多读者意见的综合汇源,就没有正确与错误的仲裁判定,就没有文学鉴赏的个性与共鸣。
  
  历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论的人,就时代来讲有其时代局限性,就个人来讲有其喜好偏执。比如说读杜甫的诗篇,苏轼从思想层面认为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王定国诗集序》);黄庭坚则从写作技巧角度强调“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到了明清,已经有了“诗圣”“诗史”的膜拜,以为杜诗的造诣已经空前绝后,难以超越;而胡适先生则借“托古改制”调侃杜诗为“打油诗”,提倡质朴的写实的白话写作。前者难免有溢美之辞,后者则难脱虚无之嫌。总之,都是根据各自的主张对杜甫及杜诗加以诠释,服务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读者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运用脑髓”(鲁迅语),就很容易偏信一家,丧失自我。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三点是每一个读者应该时刻警醒克服的。
  
  二.用全面的观点审视作品批评
  
  过去学界将古典文学的鉴赏概括为义理考据词章三个门类,评论家也往往各循一阶作为入门途径。这本是修学的自然之道,但入门之后仍然独持一种就未免限于狭隘,能进不能出了。比如说,再封建时期,拘于义理者往往言不离孔孟之道,执着考据者则板滞沉闷,宋时臆说滥觞,明清八股横流,都是因为徇时而侈谈用字度句,偏看辞章。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不但行事如此,鉴赏文学作品也要有所警惕。学会全面的、客观的审美态度才是正确的应遵循的圭臬。
  
  由宋迄清,对历代文学作品加以鉴赏评论,渐渐成为一门专门学问,有的人终身从事,文学评论渐成气候。如李渔《闲情偶寄》对戏剧艺术进行的总结,李调元《雨村赋话》对赋体的阐释,金圣叹对《水浒》《西厢》人物性格、故事结构的点评,纪昀《阅微草堂笔

《古典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三个入门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12-01;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12-01-358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