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语言运用“三要求”:简明、连贯、得体_文学常识

语言运用“三要求”:简明、连贯、得体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700字

语言运用“三要求”:简明、连贯、得体_文学常识

  作者:李辉
  
  在语言实践运用过程中,要力求做到简明、连贯、得体,这是语言表达的起码要求。
  
  先说简明。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有这样一段话:
  
  同学,我是吉林人,头一次来太原,对太原的地理环境不熟悉,和同伴走散了,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他们。你看天很热,我的衣服都湿透了。我想请问一下,去晋祠怎么走?
  
  这段话过于啰唆,如果想要达到简明的效果,完全可以这样表达:
  
  同学,我想请问一下,去晋祠怎么走?
  
  再说连贯。一句话的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顺畅,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例如:
  
  请把下面三个短语分别填入句中的横线上,要求语意连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联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流出了(),流出了()。
  
  供填语句:(1)黄皮肤人的群落;(2)漫无边际的黄土地;(3)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从语意连贯的角度考虑,“华夏文明史”的由来,应该先有“土地”,然后有“人”,在“有人”的基础上创造“古文化”。这样一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最后说说得体。在运用语言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分清不同的对象、场合、目的,使语言发挥最佳效果。例如:
  
  等小张从外地赶回家中,他的父亲已经一命呜呼了。
  
  从语言得体的角度说,这句话中的“一命呜呼”用得很不合适。用来表达父亲去世的意思,不可以使用“一命呜呼”,这个词语多含有诙谐或讥讽意。这里用“与世长辞”比较合适。(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语言运用“三要求”:简明、连贯、得体_文学常识》由易优作文网(www.euzw.net)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文培训作文投

《语言运用“三要求”:简明、连贯、得体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12;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12-347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