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跌宕法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这种文章虽然也使用了相应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体,但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仍不能算好文章。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吊起读者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 一段,可谓波澜起伏。作者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时,先如平底一声惊雷,“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局势何其紧张;随后写武松惊出一身冷汗,躲过老虎的一 扑、一掀、一剪,气氛暂时得到些缓和;然后波澜又起,当武松抡起哨棒直打老虎时,却将 哨棒劈在树枝上,以至断为两截,这险至极处可令读者紧张至极。当赤手空拳之时,读者为武松也提心吊胆到了高峰;乃至武松与老虎最后殊死搏斗,令人跟随武松经历了一场生死斗。
这一波一伏,如浪撞礁石,似海波叠起,真正扣人心弦。使文章产生波澜跌宕效果的常用方法:
1.抑扬生变法。所谓“抑扬生变法 ”,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 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来构思写作,往往 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本方法的基本结构模板为:抑(扬)→ 陡然→扬(抑)。
2.悬念解疑法。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写作手法。因为悬念 是探求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 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金庸的武侠小说,每一部都堪称 经典,吸引无数读者,往往都是悬念设置的好的原因。本方法的基本结构模板为:设置悬念→探因释惑→解疑明旨。
3.情节反转法。所谓“情节反转法”,就是叙事过程中让情节出现变化和反差,要有出乎意料的反转情节,使原本正常的情节出现颠覆,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一般事件的逻辑顺序是: 起因,经过,结果。反转情节则为:起,承,转,合。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藤叶》等短篇小说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