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前,爷爷拿出几根细细的竹篾和一张大红纸,说要教我扎传统纸灯笼,这是他小时候跟太爷爷学的,现在很少有人会了。竹篾细细的,呈淡黄色,摸起来有点韧;红纸是正方形的,薄薄的,颜色特别艳,爷爷说红纸要选 “万年红”,这样灯笼才够喜庆。 <a href=https://www.EuZw.net/>小学生语文培训,苏州易优阅读写作同步提升</a>
爷爷先教我扎竹架,把竹篾弯成圆形,用细线绑紧,做灯笼的上下底,再用四根竹篾连接上下底,做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我绑竹篾时,线总松,爷爷教我打 “十字结”,还说:“竹篾要直,架子才稳。” 好不容易扎好架子,我的手都有点酸了,可看着歪歪扭扭的架子,还是很开心。 语文提分好帮手,易优语文题库 https://cs.euzW.net
接着糊红纸,爷爷教我把红纸剪成合适的大小,用胶水轻轻贴在竹架上,还要把边角折进去,这样才整齐。我贴的红纸有的地方皱了,有的地方没贴紧,爷爷帮我抚平:“别急,手工活要细心。” 最后在灯笼顶部绑上绳子,底部挂上流苏,一个传统纸灯笼就做好了。 全国优秀作文网站 https://www.euzW.net
晚上,爷爷帮我在灯笼里放上蜡烛,点亮后,红纸变成了暖红色,整个灯笼亮亮的。我提着灯笼在院子里走,流苏轻轻晃,影子也跟着晃。爷爷说:“以后过年,我们就挂自己扎的灯笼。” 我看着手里的灯笼,忽然明白,扎灯笼不只是动手,更是传承 —— 这份传承,要像灯笼的光一样,一直亮下去。
(易优作文点评:标题《传统扎灯笼》聚焦传统技艺,文化内涵丰富。内容中,竹篾、红纸的细节描写细腻,扎竹架、糊红纸的动作刻画具体,爷爷的指导体现传承,“像暖红色” 的描写生动,结尾点亮的灯笼景物描写传递热爱。缺点是对流苏制作描写稍简,改进建议:可增加 “流苏是用彩色的线做的,爷爷教我把线剪成一样长,再绑在灯笼底部,晃动时会发出轻轻的‘沙沙’声”,让灯笼更精致。)